网站地图
王硕: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把听力健康真正管起来-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3/25 17:05:16
来源:新华网

王硕: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把听力健康真正管起来

字体:

0:00
/0:00

  “听力损失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沟通、学习和工作,还会增加患抑郁症、痴呆症等疾病的风险。”近日,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防聋办公室主任王硕在新华网数智大健康系列访谈之“科技创新赋能,守护听力健康”主题访谈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倡导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构建覆盖“预防-发现-诊断-干预”全周期的听力健康管理体系,从不同层面帮助人们把听力健康真正管起来。

  听力损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危害

  “我手里拿着一个耳朵的解剖模型,从外耳往里走是外耳道,整个外耳道和外耳,我们管它叫外耳。外耳和中耳之间有个膜,叫鼓膜,鼓膜的作用就是把外耳和中耳分隔开。我们的中耳是一个空气的腔体,大家平时有感冒发烧的情况,可能在中耳会出现一些炎症,就是常说的中耳炎。外耳中耳再往里走,看到类似小蜗牛的部分,叫做内耳,内耳里有很多细胞来帮助人们感知声音,细胞可以把声音的信号转变成电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上传至听觉中枢。这样整个听觉通路,通过外耳、中耳、内耳,通过听觉神经上传到听觉中枢后,人们才能听得到、听得好和听得懂。”王硕说,如果在哪个部位出现了功能问题,或者说出现了损伤,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听力损失。

  王硕表示,在整个听觉传导通路过程中,比如外耳和中耳,如果出现一些问题,通常可能会导致传导性的听力损失。这种传导性的听力损失是有可能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的方法治好的。而老年人出现的一些听力退化,多数是由于内耳细胞的功能凋亡,包括临床上出现的突发性耳聋、药物性致聋,还有噪声性致聋等,都是对内耳细胞造成了影响,这类听力损失叫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根据听力损失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成轻度、中度、中、重度和极重度等不同等级。

  “听力损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危害,最直接就是听觉言语交流障碍,进而对身心健康和性格产生影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危害是安全问题,如果老年人在大街上听不到后面有车过来,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王硕说,听力损失还是未来老年认知功能退化的高危影响因素,很多老年人不太关注自己的听力健康问题,放任它、不管它。那么时间长了以后,整个大脑对于声音的分析等功能都会退化,未来即便有了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最后治疗的效果也不一定会太理想。

  听力健康服务管理重要性日益凸显

  今年伊始,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听力健康领域得到了哪些充分运用,为听力损失人群带来哪些不同体验?

  “人工智能助听器上市以后,一些验配患者给出的反馈是觉得这个声音细节感更强、更饱满,噪声环境下聆听比以前的技术要有所改善。这是得益于目前把人工智能技术搭载到了助听器的芯片中,不过这里面的难点是什么?是我们能够真正把这个技术放在一个很小的芯片上,再放到一个很小的助听器里。所以在助听技术中,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降噪,一直是我们在摸索研究的一个课题。”王硕说,人工智能在助听技术中的应用大有前景,研究透彻、研究明白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在噪声环境下聆听的,通过人工智能真正运用到未来的助听技术中,就能够为更多听损人士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听力损失患病率攀升,听力健康服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听力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人工耳蜗技术引入时期,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与技术革新背景下,逐步形成了涵盖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和行业规范的多层次发展模式,成为改善全民听力健康水平的重要支撑。

  王硕表示,在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方面,自2000年首都医科大学开设首个听力学本科专业以来,全国已有20余所高校设立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累计培养超5000名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区别于传统医疗人员,专注于听力检测、评估及助听设备适配等领域,分布于临床听力中心、助听器验配及人工耳蜗技术行业。

  在技术赋能服务下沉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移动应用技术(如听力自筛APP),构建覆盖“预防-发现-诊断-干预”全周期的听力健康管理体系,推动服务向社区及偏远地区延伸,提升老年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可及性。

  在行业规范化建设方面,针对助听设备市场概念混淆问题,通过发布助听器与辅听耳机性能及临床使用方面的专家共识,明确产品分类标准,强化从业人员专业认知,保障听损人群选择科学性。

  未来,通过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扩大基层听力服务网点布局;优化AI算法提升筛查精准度;加强公众科普教育,改变“重治疗、轻预防”观念;推动助听设备与智能穿戴技术的融合创新,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听力健康管理体系。

【纠错】 【责任编辑:陈延特 顾彦】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