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新华网
新华网 > 会展 > 正文
2024 12/31 15:52:24
来源:新华网

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

字体: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的关键在传播人才的水平,新文科教育的推行为我们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现状审视:传播与教育之路上的挑战与机遇

  从传统文化传播角度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媒体形态的多样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给受众。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受众注意力更加分散,如何吸引他们的关注,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黏性,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外,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丰富也带来了质量的参差不齐。如何在层出不穷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质量,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此外,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又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接受和理解,亦是重要议题。

  从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角度看,新文科是在传统文科教育基础上,融入信息技术、数据分析、跨学科研究等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缺乏深入研究,也缺乏实践性与创新性;教学方法上,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创造性被忽视;师资力量上,缺乏既懂传统文化又精通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合型教师;国际视野上,对国际传播规律和策略的了解不足,难以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这些问题促成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

  核心建构:传统文化传播人才的素养与能力构成

  为应对上述挑战,我们认为,培养具备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掌握新媒体与数据分析技术、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传播人才,是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力的关键。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才核心素养。这种底蕴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广泛掌握,更要求对文化深层次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深入理解。这是传播人才能够准确传递文化价值、解读文化符号、阐述文化理念的基础,也是进行文化创新与表达的根基。

  新媒体运用与数据分析能力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人才的技术素养支柱。这两大能力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更直接影响到文化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大数据技术则能够帮助传播者深入挖掘受众的数据信息,用数据驱动内容策划,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沉浸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是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两大驱动力。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通过创新、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同时,他们还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协作与合力、碰撞和交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最佳契合点,为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和稳定的输出。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语言沟通能力,更要强调传播者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文化理解能力,即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密码,通过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理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文明间的融通互鉴,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理解。

  培养策略:融合创新与协同合作

  新文科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也强调学校、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

  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我国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传播专业,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每个学子的责任。高校可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人才储备专业,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学科融合、课程联合等方式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其一,高校可开发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现代媒介技能训练及跨文化交流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课程,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掌握新媒体技术及数据分析技术,并使学生具备将复杂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解读的能力。其二,高校设立传统文化创新实验室或工作坊,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提高创新实践与团队合作能力。其三,鼓励高校建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培养融合学科师资,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及传播研究的深度融合。

  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高校可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机构、社区、乡村和媒体等,加强与各级各类社会机构的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传统文化传播项目;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策略相结合,提升传播效果;充分利用高校的国际化资源,设计面向国际合作的交流项目,如海外研学、国际论坛和文化节等,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能力。

  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为传统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播项目的引导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倡导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作者:肖娜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项目基金】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23XJJG02))

【纠错】 【责任编辑:李申】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