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溯源中国|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家后的简易木桥-新华网
新华网 > 信息化 > 正文
2025 03/21 17:14:32
来源:新华网

溯源中国|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家后的简易木桥

字体:
图片

小时候我们家的前面是一条东西向的砂石路,砂石路紧挨着的南面是一条河,和路差不多宽,与路平行着由西向东延伸,直到唐圩梨的果园。家的后面是一条水渠,一般地方2-3米宽,最宽的有4-5米。家前的河终年有水,家后的渠秋冬之后多数地段会干涸,总体上算是一个季节渠,但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这一段渠终年都有水。

图片

渠的北侧紧挨着的一片农田,大人称之为“秧池”,与其他地块秋天稻收之后紧接着会种上小麦不同,这一片地块一般会空置一个冬天,直到来年4月才重新开垦、注水、摊平,种上水稻的幼苗。在冬天的时候,大多数田地都种上了小麦,绿油油的,唯独这一片农田,只有被割去秸秆主体的稻子枯萎的根部,走在上面有点戳脚,远远地看去显得荒凉。但它的没有用处,却给了孩子玩耍的一块乐土。孩子们放学后经常会带着各家的小狗,去这块田地上打闹,孩子与孩子追逐,狗跟着孩子追逐孩子,狗追逐着狗,狗追逐着孩子。小孩子的黄书包、灰黄的中华田园犬,在一片枯黄的田野里跳跃,带来一点动感。

有的时候有的人家会在这块空地上播点黄花草的种子,短期的荒地也会在春天露出一片绿色,散发花香。黄花草割了可以喂猪,也可以炒着吃,但更多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命运多数是被犁翻到土下自然沤肥了。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黄花草就是苜蓿,中小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植物。再后来发现它也被称为秧草,经常和河豚搭配在一起,还可以做成秧草包子,作为很多菜的配菜,才觉得当初有点小看了它。不过,当时真没有觉得黄花草也是一种美味。

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割黄花草的同时,在这块地里还能挖出荸荠,个头很小。后来知道荸荠也叫“马蹄”,小时候没有见过马,所以对马蹄也没有概念,更不会想到荸荠也叫马蹄。也许此前这些地块引种过荸荠所以才会冒出,但多年野生后,它们自然蜕化了,与现在市面买来的荸荠相比,不仅比不了大,也比不了甜。但那个时候,我们以为荸荠就该那么小,挖到了都来不及去洗,用手擦去荸荠上的泥巴,用指甲抠去荸荠的皮,蹲在田里就吃了起来。

图片

秧草河豚

图片

秧草包子

图片

荸荠

开春之后,大人会开着农业机械来到这块田里,先用犁把地犁个遍,再用旋耕机翻一遍,土块逐步变小、变细,这个时候,在南塘桥西侧的一个泵站泵上来的水,也经过沟渠、穿过砂石路下的涵洞,来到了我们家后的这条渠里。看到原本无水的渠道之中来了水,孩子们非常兴奋,有的会追逐水头往前走。因为其中的危险,这个时候大人便会提醒甚至呵斥孩子。泵站的能力有限,但即便如此,不到一天时间一整条几百米的沟渠便会涨满起来,顺延着沟渠边分布的闲置了一冬天的秧池,在翻耕过后也会迅速地变成一片水汪汪。旱地又变成了水田,小的鱼虾跟着来到了田里,一些水鸟也顺势站到了田里,用它的嘴不时地戳向水里。

水浸透了农田,这个时候便要拖着四根棍子围成的一个农具,在水里来来回回,直到把泥变成了淤泥样,淤泥样的泥又平整成水平面。最初印象中,记得村里的一个爷爷,赶着一头牛做着这样的工作。但其后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一个叔叔开着一个手扶,手扶后面拖着这个工具,人站在工具上,不停地在田里打转。

田被平整之后,便开始了插秧。但这个时候,插的不是秧,而是秧苗。那个时候刚刚推广杂交稻。记忆中,杂交稻的流程更为复杂。水稻从一粒种子变成一颗等待收割的水稻需要经过三个流程。首先是3月份在温室或者大棚里被培育成10公分左右的苗,再在4月份被移植到前面讲的“秧池”田里长成50公分的秧,最后再在6月份再被移载到大田里。在这个过程中,水稻要经过一次育苗、两次移植,种植的密度越来越稀,水稻的体格越来越大。过程中有一些种子可能没有发芽,有些芽可能没有能长成苗,有些苗可能没有变成秧,但最终结出果实的每一个稻子,都不得不经受这么一个过程。也许这就是栽培的力量。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接受一个客观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离开自己原来熟悉舒适的地方,适应融入新的陌生成长环境,接受可能感到严苛的不自在的培养要求,这是实现自己价值必须迎接的现实。

秧池在家的正北方,但隔了一条渠,如果要去秧池,早先的时候,必须从西边100米或者东面150米的机耕路绕过去,不方便而且浪费时间。渠的南面当时除了我们家外,西边还有两家。针对这个不方便,你爷爷找来了四根树段,担在渠上形成了一个简易的木桥。在沟渠纵横的老家那个时候,这是一个常见的做法。这个木桥毕竟简单,大人走都会谨慎一点,特别是下雨的时候,树段比较滑,更得小心,需要猫着腰或者拄着棍,有的胆小的孩子宁可绕着过去,也不敢从桥上走,即使壮着胆子过去了也可能是贴着桥爬过去的。

西边邻居大伯,是小学语文老师,做事特别认真、讲究。他家正后的渠面比我们家的这边还要宽一点,冬天的时候渠中间的位置也有点水。为此,他做了一个更复杂的木桥。他先找来两根稍大的木头做骨架,再找来一些小的木头锯齐,一根一根地依次钉在两根大木头上,形成一个篱笆状的桥面,做好一块后又做了一块。接着,他找来两个较粗的木头,并排放好,在中部和一头用钉子又各钉了两根木头,赶在渠中水小的时候,穿着皮叉用大木锤把木头打入渠的中央当桥墩。桥墩稳固后,再将两块篱笆状的木头桥面一头钉在桥墩上,另一头固定到渠的两岸。这样一个更像样的木桥就做好了。相比四根木头的木桥,这个木桥桥面更宽,更美观、更靠谱,虽然还是简陋,但走在上面似乎更安全。

渠上一下子有了两个木桥,形成了一个回路,就方便得多了。寒暑假或者放学后,许多小朋友来我们家玩,经常从我家的家后跑到他家的桥边,走过桥,经过渠北的田埂,来到我家的桥边,走回渠的南岸。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苏州的一家制药厂到我们这里收蛇胆。原本无用的蛇一下子可以拿来换钱。很多人都去捕蛇。老家的蛇因此迅速地消失乃至近乎灭绝,这是后话。看到大人捕蛇时用的捕蛇夹,做起来似乎很简单,找两个细的木棍在中间固定好就可以了。大概也就是你熟悉的剪刀的原理。放学的时候,几个小伙伴到我家玩,我们也会学着那个样式,找几根木棍子尝试做几个捕蛇夹,去田里找蛇。

图片

我们家木桥的南侧东边是我们家的猪圈和茅厕。茅厕的粪池紧挨着渠和木桥。粪池里有水,当时家里养的鸡都是散养的,此前经常有小鸡掉进粪池,没能及时被发现而淹死。同时,也需要防止多雨的季节雨水灌入粪池漫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大人便用塑料布将粪池盖了起来。我的一个同学,他妈妈的舅舅家就在我家西边不远的地方,那天他的妈妈正在那里打麻将。他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来我家玩,我们商量着学大人到渠北面的秧池里找蛇、捕蛇,于是,就分头去找木棍子。他发现猪圈后面有棍子,但被塑料布盖的地方挡住了,他不知道塑料布下面是粪池,以为踩着塑料布可以走过去,结果哗的一声掉进了粪池,紧接着便是狂叫大哭的声音。

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循声跑过来,看到他两只腿陷在粪池中,惨不忍睹,我们吓坏了。随即你爷爷也从家里跑了过来。我们一起把他拉了上来。好在粪池不深。那个时候又是5月,不冷。但是臭是难以避免的。你爷爷拉着他到渠边用水给他冲洗了好几遍,还是有味道。我们的捕蛇计划也就此泡汤了。简单处理后,你爷爷送他去他妈妈那里,他们正在打麻将,门一开,他妈妈就说“咋这么臭呢?”我这个同学的爸爸是中学老师,妈妈和妈妈的舅舅是我们村小的老师。这件事令人难忘,事后想起来更多的是笑。

小龙虾这个物种现在河湖沟渠中十分常见,但是我们上小学之前老家是没有的。令人不解的是,小学二年级之后田里突然铺天盖地的出现了小龙虾这个物种。我们当时称它为海虾。开始的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吃,很快大家发现油炸、焖煮都可以。二年级的夏天,一次放学,我的叔叔拿着探网,放到沟渠里,迅速拿上来,每网都不会落空。你的叔爷爷在前面,我和我姐姐及表弟,拿着大的铝锅跟在后面拣,不一会,就满满一铝锅的小龙虾。

放暑假的时候,正是小龙虾最繁盛的时候。小龙虾特别贪,最容易上钩。钓小龙虾都不用勾,通常是抓来一只青蛙,当地叫“田鸡”,残忍地撕开四条腿,线一头绑住一条青蛙腿,另一头系在棍子上,钓龙虾的工具就做好了。将这个“钓竿”放入水中,很快就有小龙虾上钩,它用自己的钳子紧紧地抓住青蛙腿就不会放下,结果它就被提出水面放入准备好的袋中,变成了村民的晚餐。夏天的时候,经常有大人或者小伙伴们在家后的渠边钓小龙虾。有的时候钓竿还会插在木桥上。

秋收之后,田野里的大多数灌溉渠、排水沟都会干涸。但是我们家后的这一段渠还是有水,虽然不深。冬天的时候,由于水浅,又在屋后,更容易结冰。那时老家冬天里大河还是会结冰的,但很薄,不能走人。但对于我们小伙伴来说,看到这个小渠里的冰,总希望尝试一下在上面走走。有的时候,我们还在冰上打闹。有一次,两个小伙伴在桥下的冰面上扭打在一起,另一个小伙伴说冰裂了。那两个小伙伴吓得屁滚尿流,十分狼狈。实际上水很浅,即使踩空落水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孩子们主要还是怕弄湿了鞋子裤子,被大人批评,怕被收拾下一次无法尽情玩耍。

木桥简易,总是不够安全。邻居伯父家的木桥,桥面里的木棍经常断裂。我们家的木桥更是不敢放心地走。后来,庄里建了一个水泥预制品厂,主要生产楼板,也生产涵洞等。是生产就可能有次品。有一次父亲拖回来一块有瑕疵的楼板,把渠上原来的木头挪走,换成了这块楼板。木桥升格为水泥板桥,安全系数和通行感觉大幅提升。而原来作为桥面的树段,大概率被锯成多段,变成过年时蒸馒头的柴火了。

再后来,周边村庄的农民都集中到门口道路两侧。我们家东面原来是一块晒谷场,后来陆续盖了房子,宅基地的北界也延伸到原来的秧池田里,家后的这条渠也被各家逐个填平,不论当年的木桥还是后来的水泥板桥都不见踪影了。

【纠错】 【责任编辑:宫碧莹】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