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春耕春管时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福建多地田间地头看到,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筑埂机破土前行,农机搭载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昔日谚语“田者累之头”喟叹农耕辛劳,如今随着一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农民劳动强度显著降低。农村正在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模式,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图”徐徐展开。
南安市水头镇朴一村的千亩农田里,只闻农机轰鸣,不见农人奔忙。机耕手周水平设定好抛秧机的往返作业参数,再按下启动键,机器便依照路线徐徐前行。抛秧机加装了北斗导航辅助直行系统,驶过之处,轨迹平直。农户们不再因农机走不直而掉头返工,彻底“解放”了双手。
秧苗通过导管被均匀抛撒到田间,不一会儿,田垄披满翠绿。“抛秧机一次抛掷14行,相当于每次播栽了14株秧苗,又快又均匀!”周水平告诉记者,抛秧机每小时可以抛栽10亩地,以前这点活儿得在地里埋头干上一整天。
“春耕是和时间赛跑抢农时。”南安市顺和家庭农场负责人吕锦全说,种子经过育秧再下地,能够缩短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期,方便南方地区一年种两季稻。如今育秧从田间搬到工厂,育秧时间能再减少5至10天,为后续种地“抢跑”第一步。
在吕锦全的家庭农场里,记者看到播种流水线高速运转,满载秧苗的“立体循环育秧苗床”滚动上升,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稳定,秧苗就像住在“智能空调房”。“传统育秧需要很多人工,现在只需少量工人操作设备,节约了四分之三的劳动力,育一亩地的秧苗可以节省六七百元。”吕锦全说。
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官洋村,司雷植保负责人刘恩堂按下遥控按钮,一架直径超3米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根据预先设定好的飞行路线和速度,在空中平稳施肥。“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农用无人机效率更高,1分钟可以均匀撒下400公斤肥料。”刘恩堂说,远距离遥控还能帮助农民提升安全性。
刘恩堂接着演示了农用无人机“一机多用”的本领。机身绑上装有吊筐的绳子,无人机搭载重达85公斤的物资缓缓升起。对于多山的福建地区农民来说,无人机缓解了肩挑背扛的辛劳,成为农资运输的好帮手。
针对部分农民担心不会用、用不起新技术的问题,南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春福说,南安建起大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为周边万亩农田提供“全托管”和“半托管”菜单式服务,农业生产成本至少降低15%。在春耕开始前,专门成立专家组,以“田间教学+课堂培训”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农机操作更加容易学、上手快。
近年来,福建加大农机示范推广力度,持续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升。
种粮大户傅木清在龙岩长汀种了6000多亩地。他告诉记者,有了农机补贴,一台大型无人机花费不到3万元,往年雇人植保、运送物资也要一大笔支出,算下来1年就能回本。如今他也参加培训,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持证“飞手”,能够自己操作无人机种田。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农机购置与应用平均补贴比例约30%。2024年安排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4.2亿元,补贴购置农机装备10.47万台,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1%。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迭代、生产方式不断变革,覆盖种、管、收多个阶段。从“凭经验”到“看数据”,从“靠天吃饭”到“袖手管地”,从“弯腰驼背种庄稼”到“开着小车去种田”,农业科技正在成为解答“谁来种田”的“金钥匙”。(记者 庞梦霞 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