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雪,就滑到这里吧……”3月末,气候逐渐变暖,无论是东北还是新疆,我国各大雪场和冰雪景区陆续从热闹转为安静,又一个雪季即将结束。
这个雪季,冰雪旅游热度再升温,愈发丰富的旅游项目和愈发完善的文旅业态吸引了大量客源。但记者走访部分滑雪场和景区时发现,从漂流项目缺失安全防护,到雪场缆车游客坠落;从滑雪意外受伤后的“踢皮球”纠纷,到“黑教练”扰乱市场……客流增加、需求增加的同时,一些景区的接待能力却提升缓慢,服务水平短板凸显,冰雪产业的“安全网”和“服务网”亟待织密。
这个雪季,你玩得安全吗?
近年来,我国北方多个省份将发展冰雪旅游、拉动冰雪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从增加旅游项目设施、增强景点联动、加大宣传力度,到增加旅游客运专线、增设冰雪旅游公交、整治出租车绕路宰客,再到加强景点医疗保障力度、完善医保服务等,多角度提升游客体验度。但在刚刚过去的雪季,冰雪旅游安全事故依然多发。
3月初,一名游客在东北某景区体验漂流项目时意外落水并遇难,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这个雪季,一些滑雪场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在安全事故中,监控缺失、“踢皮球”,医疗赔付频繁陷入拉扯的局面时有发生。
在2024至2025年雪季初期,滑雪爱好者赵先生在东北某滑雪度假区滑雪时摔倒导致左腿胫腓骨骨折,自住院起已花费医疗费5万多元。他购买的雪票中包含团队意外险,需出院后按流程进行赔付。赵先生认为,自己受伤是由于雪场未提供安全指引所致,要求雪场方面提供一定的赔偿,但雪场称事发当天监控未开启,双方未达成一致。
记者走访一些滑雪场了解到,保险赔付拉扯导致的矛盾并非个案。“出了事故,雪场让我找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让我找雪场,把客户当皮球踢,积攒的好感一下子全没了。”一位滑雪受伤的消费者说,好不容易达成一致,一千多元的医疗费,最终只理赔了二百多。“说是支具等不在报销范围内。”他说。
在一些景区,安全提醒也并不到位。3月冰雪漂流事故发生后,记者采访了遇难者家属。遇难者儿媳吴女士表示,当时与婆婆一行乘船参加漂流,漂流后半段水流湍急,到达终点后,工作人员开始拉船上岸,导致婆婆所乘的船发生了侧翻,婆婆被急流冲走。
“黑车”“黑教练”依然在影响冰雪安全。一位浙江游客说,因为在App上没有约到教练,所以在抖音上找了一个自称教练的人,对方称可以在北方某滑雪场教学,收费为3小时1600元。见面后,教练说因为游客没有基础,在雪场里教学不安全,就把游客带到附近镇上,在一块围起来的雪坡上教学。“所谓的雪道上都是冰,也没有魔毯。感觉被骗了,已经打12315投诉,但对方换个账号头像还是可以继续行骗。”该游客反映。
一些滑雪爱好者告诉记者,当前有点规模的滑雪场,一天游客数量至少千人,而雪场配备的正规滑雪教练也就一百多人。在松花湖、北大湖这样的滑雪场,日均游客动辄三五千人,提前很多天就已经约不到雪场的正规教练了。
“赏冰玩雪”背后的安全隐患还有哪些?
调研中记者发现,目前影响冰雪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安全生产工作标准缺失。漂流事故遇难者家属吴女士称,漂流前没有工作人员说明安全须知,未提示购买保险,且漂流时所穿救生衣仅靠胸前的两条带子绑定,安全性差。对此专家指出,不同旅游景区之间安全生产工作重点不尽相同,造成国家层面难以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旅游景区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对旅游景区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为占领市场、吸引游客、增加收入,近年来许多新奇项目纷纷上马,但配套安全标准出台工作相对滞后。
雪质条件不佳易增加游客受伤风险。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滑雪爱好者反映,雪季初期和雪季末期受伤几率较大。部分游客指出,一些滑雪场“开板”过于仓促,未做好充分准备,认为“开板决策应依据更为明确的气候和设施条件标准”。
“我今年在刚开板时滑雪不小心摔伤,当时很多雪道尚未被雪完全覆盖,存在高低差,部分地方还有少量树枝、石头和硬冰,稍有不慎便会增加摔伤风险。”滑雪爱好者赵先生说。
此外,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雪季末期随着气温升高,昼夜温差变大,导致雪质变软或形成冰面。特别是当积雪表面融化、湿度增大时,易增加受伤风险。因此在雪季末期,滑雪场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动态调整开放雪道情况,一些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雪道应及时关闭。
热度高、客流大,接待服务压力大。在东北某冰雪景区,一位游客对记者说,当天下午三点二十左右到达大门口,游客中心门前特别拥挤,不断有人翻栏杆插队,园区内的热门项目要排队两三个小时。排队过程缺乏指引,指示牌也少,更别提排队时间提示了。烟花秀结束之后,大量客流集中出场,不少外地游客在冷风中等车一两个小时。
部分游客冰雪旅游安全意识不足。一些滑雪者无视安全,没有娴熟的滑雪技巧也要勉强上中高级雪道体验,导致事故多发。部分游客对滑雪项目存在安全误区。“就随便玩一玩,能有什么危险”“雪地那么软,摔了也不疼”“我们就来打卡拍个照”……
一位医疗从业者表示,当前我国冰雪运动造成中度损伤的综合发生率约为三成。记者走访滑雪场发现,滑雪中的多起受伤事故是由于滑雪者在滑雪过程中速度失控而与他人产生撞击,自己摔伤的占比相对较低。不少滑雪者被他人“误伤”,导致“高高兴兴来玩雪,哭哭啼啼进医院”。
软服务与硬监督两手抓,促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家认为,冰雪旅游一年比一年火爆,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完善冰雪产业安全领域的法规和工作标准,提升服务水平,补齐安全短板,促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吉林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韩鹰鹏认为,随着参与滑雪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跨度越来越大,滑雪场一定要对滑雪者进行风险告知、安全操作细则告知。比如要求初滑者在进入场地之前,必须要进行滑雪知识准备、身体准备与安全装备准备,一旦遇险,能够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展开初步自救,并配合雪场工作人员实施救援。“安全告知还应包括对低温冻伤等情况进行科普,因为我们发现南方游客普遍对东北的寒冷缺乏认知,这方面的科普应当加强。”他说。
业内人士指出,针对漂流、滑雪等具有风险的项目,应制定安全技术规范,明确设备荷载极限、检修周期等硬性指标;建立设施“强制淘汰”制度,对使用超过10年的景区设施(如缆车、吊桥)强制进行安全评估,未通过评估的一律停用。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旅游景区设施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安装时间、检修记录、故障历史等,通过二维码供监管部门扫码抽查。
对于游客深恶痛绝的“黑车”“黑教练”等违法行为,应在景区周边、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安排执法人员常态化巡查,加强与公安交管部门的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黑车”信息,形成打击合力。
此外,设计开发滑雪教练资质查询平台也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通过整合行业协会或相关部门的教练资质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供教练员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部分隐藏以保护隐私)、资质等级等信息的查询功能,建立教练员信用评价体系。(记者 段续 姚湜 赵丹丹 李典 唐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