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在博鳌亚洲论坛思客会上,嘉宾围绕“AI普惠化发展的中国路径”这一主题,深度探讨中国如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全球人工智能普惠的发展提供中国路径。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在对话中表示,未来人工智能的研发人员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更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筑好伦理安全的“护栏”,以人工智能治理人工智能,来确保人工智能的善用。
让AI的归AI 人类的归人类
思客:人工智能替代的边界在哪里?
曾毅: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经广泛应用到医疗、教育、产业发展、城市变革等方面。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我本人是非常乐观的,但是这种乐观需要建立在人工智能稳健发展与善用的基石之上。
以具身智能为例,两三年前,商用人形具身智能还极为罕见,如今几十万就能买到一台,未来价格甚至可能低至几万元。但具体到应用场景,除了工业领域那些繁重而重复的工作外,想要完全解放人类,恐怕路还很漫长。比如现在呼声很高的家庭护理机器人,尽管其能够进行环境监测、医护指导,甚至能够进行情感分析,发现被护理者的潜在问题,却始终无法真正替代人类之间有温度的情感交互。
我们在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探索时,需要稳健而谨慎地判断哪一些是社会需要的,哪一些也许还不是时候,甚至是永远不应该由人工智能接管。毕竟,这个社会有可以让技术去改变和发展的部分,但仍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应该留给人类之间的交流,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部分。
人机和谐共生将成为新的重大课题
思客: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曾毅:很多人关心就业。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进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非最终取代人类。
这次科技浪潮也同样如此。即便在某些重复性的劳动中AI可能比人类更高效,但技术的发展仍旧会为我们提供新的机遇和启发。在未来,那些需要深度情感交流的工作或许会迎来春天,工作模式也将被重新定义。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变革,将这部分挑战转化为机遇。
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超级智能体——我们叫living becoming可能会出现,我将其视为更急迫和紧要的挑战。这个living becoming有可能是一个有生命的、可以自我演化的人工智能,一个基于自我感知的、拥有共情能力、拥有心理揣测、道德利他能力的人工智能,它有可能会变成社会的准成员或者是人类的伙伴,甚至智慧也有可能会超越人类。当这样的人工智能出现时,如何确保人机和谐共生,将成为整个人类社会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而这个课题的解法,我认为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为与态度。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为此做好准备,需要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而是5年、10年、甚至50年,而超级智能体的到来,可能就在50年以内。
在博鳌亚洲论坛思客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以人工智能治理人工智能
思客:全球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上面临哪些挑战?
曾毅:在人工智能的治理和监管方面,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我认为,跟强化监管比起来,伦理安全更应该作为未来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首要原则,不可违背,不可删除。一旦缺失了伦理安全的“护栏”,人工智能就会进入误用、滥用、恶用的野蛮生长状态。
目前,针对人工智能被滥用的情况,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政策,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这里我想补充一个观点:回归技术治理,可能和制定法规政策同等重要。
如果说人工智能滥用的技术“魔高一尺”的话,那护航人工智能稳健发展的技术必须“道高一丈”。未来,研发人员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创新,更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装上“安全锁”来确保人工智能的善用,以人工智能治理人工智能。
AI普惠化弥合发展鸿沟
思客:从数字鸿沟到智能鸿沟,我们该如何弥合?
曾毅:实现人工智能的普惠发展,是推动全球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模型引发全球关注,实际上也为AI的普惠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可供参考的中国路径。DeepSeek以一种更开放的模式,降低了人工智能的使用门槛,让更多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能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接入互联网,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并正在演变为智能鸿沟,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缩小这一差距,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技术共享机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和援助。同时,更要警惕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封锁在少数人的手里,以避免造成不可预期的潜在风险。
策划:刘加文 刘洪
监制:唐心怡 周旋
记者:马宇聪 张琦
编辑:杨柳 李然
摄像:张瑜 王雯君
制作:仇炳宸 李权 朱少杰 王亚婧
统筹:杨柳 崔祎璁 赵玉和 郭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