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不认识李宝聚,但喜欢上网的菜农,对这位瘦削精干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可是颇为熟悉。想种好菜吗?上抖音关注“蔬菜卫士李宝聚”。
2019年,李宝聚开通了个人短视频账号,初衷很简单:“农民需要技术,但传统的推广方式覆盖面有限。短视频能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受益。”在“科学种菜”这个赛道,李宝聚一骑绝尘。
幽默的整活儿创作者
“开局就是巅峰农村小孩一枚,从小爱在地里玩,一不小心玩进大学了;种着种着,研究生也毕业了;抽空发发SCI,也就发了一百多篇;抽空教教学生,不小心教出一百多个硕士博士博士后,谁懂?”李宝聚用网络神曲“整活儿”的置顶视频,点赞68.3万,评论3.4万,在科普界可谓是“现象级”。出生在黑龙江饶河农村的李宝聚,恐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种菜界的明星。
1990年,李宝聚刚从事蔬菜研究时,就开始科普怎么给蔬菜治病。“最开始我是给农民讲课,2008年至2016年我又在杂志上撰写文章,同时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后来我又开通了公众号,如今已经在上面发表了上千篇的科普文章了。”李宝聚说。到了短视频年代,乡村内容广受大众欢迎。数据显示,2024年,抖音平台新增10.8亿条乡村短视频内容,累计获赞528亿,李宝聚也有了新的机会。
尽管戴着眼镜的李宝聚形象是个读书人的样子,但一录起视频,他挥舞着双手,表情特别丰富,活脱脱是一个常在地里走动的庄稼人。他开心地捧着青菜,摩挲茄子,掐下辣椒。
有的短视频里,李宝聚给城里人讲蔬菜知识,有人跟帖“看一遍似乎学会了”;有的视频里,他只是简单地给大家分享蔬菜收获的喜悦,被网友赞叹“跟着李老师,踩了两脚泥,很治愈!”;还有的视频里,他给大家贴出各种做法,色香味透出屏幕,把视频拍成了“舌尖上的李宝聚”。
或许是东北人的语言天赋和幽默基因,李宝聚的短视频特别受网民欢迎。他在抖音中化身“乡村守护人”,短视频常以田间地头或实验室为背景……
比如直播中,有网友问“折耳根算不算蔬菜”,李宝聚调侃道:“折耳根算蔬菜,但不喜欢它的人可能和讨厌香菜的是同一类基因!”有次直播人太少,李宝聚失望地来了一句“人咋这么少呢?”,跟大家熟悉的逗趣博主一个味儿。
李宝聚讲到给蔬菜看病,有时会扮演得病的蔬菜,疼得呲牙咧嘴,手机前的观众乐不可支。
仗义执言的科普辟谣者
李宝聚的视频涵盖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食品安全等领域,吸引了几十万固定粉丝,农民和消费者看了都长见识,消除了很多误解。
有一次,网络上传言“草莓农残超标”,李宝聚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他专拍一集视频,拿出科学数据,摆出实物对比,为农民“正名”。
有人质疑为什么现在草莓比过去个头大,李宝聚说:“栽培技术进步了,草莓也能长成姚明!”他蹲在草莓大棚里,一边摘下果实一边对网友解释:“土壤消毒用高温高湿法,蜜蜂授粉减少农药,草莓安全得很!”
还有一次,针对网上传的“韭菜用农药剂量奇大”,李宝聚说:“传闻中的‘毒韭菜’我可是经常在超市买回来包饺子吃。”
还有一次直播,他辟谣“洗净的胡萝卜是用药水泡的”,顺便教给大家,胡萝卜都用哪些安全的培育方法,为什么能干干净净地走进厨房。
李宝聚还告诉消费者:阳光玫瑰葡萄降价,并不是打药多了,恰恰相反,打药变少了,因为农药是很贵的。
科研工作已经够忙了,为什么还要走到“台前”搞科普,费力不讨好?在学术圈里,很多人不理解农业科普的价值。但李宝聚说:“我就是要做‘卫士’,一个是‘蔬菜种植卫士’,让种菜的人都掌握蔬菜病虫害诊断与绿色防控知识;一个是‘吃菜人的卫士’,让老百姓都吃得更营养、更安全、更健康。”
此外,李宝聚调研发现,部分“三农”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希望进一步加大传播农业科普内容。近一年来,李宝聚与抖音平台的公益项目“乡村守护人”密切合作,在24个节气与@乡村守护人官方账号进行选题和内容共创,向大众科普各个季节的蔬菜种植知识;另一方面,在乡村守护人项目的撮合下,李宝聚也把专业知识倾囊教授给其他乡村创作者,在更多三农短视频内容中播撒科学种植的种子。
三位一体的真专家
李宝聚是农业技术推广员,又是科学家,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三位一体的专业形象,使其在农业博主中独树一帜。
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宝聚给农民的建议基于30余年科研积累,验证可靠,又好上手。例如,他提出“高温闷棚+微生物菌剂”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案,并通过短视频演示操作细节,被菜农赞叹“死苗率从30%降至5%”。
李宝聚的粉丝,70%以上都是在校大学生。每次看到评论中有学生对他的专业感兴趣,他都会耐心回复。李宝聚甚至推动“粉丝”返乡创业。一位95后粉丝受其影响,创办智慧农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番茄,年收入增长40%。
“农业需要新质生产力。”李宝聚说。他带到全国政协的提案,聚焦盐碱地设施农业、粮经轮作等方向,并计划利用短视频推广智能农机、生物农药等新技术,“要让种地成为有科技感、有吸引力的职业,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作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