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文明探源|大洞遗址:刻在黑曜岩上的东北亚人类演进史-新华网
新华网 > 科技 > 正文
2025 03/27 20:20:32
来源:新华网

文明探源|大洞遗址:刻在黑曜岩上的东北亚人类演进史

字体:

  新华社长春3月27日电 题:大洞遗址:刻在黑曜岩上的东北亚人类演进史

  新华社记者张博宇、周万鹏

  在长白山东麓的图们江畔,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一片开阔的玄武岩台地中,隐藏着一座距今数万年的远古人类家园——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自2021年以来,经过考古学家连续4年的系统性考古发掘,这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现了一段跨越五万年的石器技术演化史,以及东北亚古人类生存与迁徙的壮丽图景。

  这一发现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并进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之一。

  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所在地形地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源起黑曜岩:探秘远古时期的“战略资源”

  在距今约300万年到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原料是支撑人类技术发挥并协助进行食物资源采集的基础。在石器加工中,有着均质特性的黑曜岩,成为古人类赖以生存的“战略资源”。

  这种呈黑色,泛着光泽的石头,又被称为“火山玻璃”,是火山喷发过程中由黏性较大的酸性熔岩迅速冷凝形成的。长白山火山活动形成了丰富的黑曜岩原料,这些石料贯穿数万年,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古人类生存、演化的重要载体。

  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正是源于黑曜岩。在大洞村生活的老人们回忆说,大洞村的黑曜岩曾多得“随处可见”,种田翻地时就经常会发现。2007年,这种现象引起了吉林大学陈全家教授的注意,由此揭开了和龙大洞遗址考古研究的序幕。

  2021年,随着“考古中国”项目的启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辽宁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对该遗址开展了连续4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联合考古队在和龙大洞遗址揭露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发掘出数以万计的石制品。

  在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学者们大量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集合地质学、沉积学、年代学、古环境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多团队协同攻关,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遗址的科学信息。

  “目前已知该遗址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层堆积最深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和龙大洞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廷说。

  “这是关键时空节点的旧石器考古新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评价,和龙大洞遗址连续堆积的多期文化遗存,清楚说明最早应用长白山地区黑曜岩原料的是来自长期生活在华北地区的小石片石器人群,开启了观察东亚现代人出现与发展的全新视角。

  和龙大洞遗址第一期文化层(距今5万年-3万年)出土石制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打开地层档案:揭示五万年石器技术演进图谱

  考古发掘的重要价值,首先镌刻在地层剖面中。

  经过对遗址核心区三个位置的发掘,考古学者共揭露出9个文化层位,出土石制品及动物化石2万余件。徐廷介绍,经过系统的碳十四和光释光测年,结合地层堆积与石制品特点,可将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层至少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距今5万年-3万年:出土了简单石核、石片工具,伴生野牛、野马、犀牛等动物化石。其中一件碎骨表面可见刻划痕迹,可能是一种骨质雕刻品。

  第二阶段为距今2.8万年-2.4万年:石叶与细石叶技术出现,工具类型主要包括雕刻器、端刮器等。局部磨光石器与压制剥片技术的出现,显示出古人类石器技术演化的巨大革新。

  第三阶段为距今1.7万年-1.5万年:细石叶技术趋于成熟,剥片技术和石器加工技术更趋多样化,两面器数量明显增多,标志着古人类适应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三期文化层如同三部连续的历史纪录片,清晰展示了从距今5万年-1.5万年,大洞遗址石器工业从小石片向石叶-细石叶技术转变的重要过程。

  从早期的简单打制石器,到后期精巧的细石叶工具,技术演变体现了人类适应环境能力的提升,也成为东北亚古人类演化历程的生动见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一个从石叶到细石叶技术完整体系的发展,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技术衍化,还有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适应、交流、融合,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和龙大洞遗址,考古学家还收获了一些“惊喜”。

  在第三文化层发掘一件赤铁矿原料的雕刻品,距今1.7万年左右,表面泛金属光泽,呈片状,周身有数道刻划痕迹,整体神似某种动物形象,可能是长白山地区最早的艺术表达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象征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此外,考古发掘还在距今2.8万年-2.4万年的地层中发现人工活动面以及1处人工石圈。人工石圈由9块自然砾石构成,向心分布,整体呈长椭圆形,成为探究古人类居所演化的新线索。

  和龙大洞遗址第二期文化层(距今2.8万年-2.4万年)出土石制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建构考古标尺:解读东北亚史前史的关键拼图

  经过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学者依托和龙大洞遗址首次构建了长白山地区距今五万年以来清晰且连续的文化序列,见证了石器技术从石核石片技术向细石叶技术的转变,新发现的动物化石也在该地区十分罕见,为该区域其他遗址与相关材料建立了对比研究的参照标尺。

  专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同一时段同一地域火山喷发形成的黑曜岩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不同的火山喷发岩浆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可以将黑曜岩地球化学特征视作一种石器“DNA”。

  学者们通过对这种石器“DNA”的分析,追溯其原料来源发现,环日本海存在着一个广泛的黑曜岩原料流通网络,大洞遗址的黑曜岩原料,绝大部分来自长白山,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关,揭示了东北亚史前人群的流动与文化互动。

  徐廷表示,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网络与工具风格的跨区域相似性,印证了末次冰期古人类在东北亚地区的广泛流动与迁徙。例如遗址内最早期的石核石片石器,与我国北方地区石器传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而后续出现的石叶、细石叶技术,又广泛影响了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广大地区。

  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表明,在技术变革和人群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活动在和龙大洞遗址的人群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遗传变异特征,掌握着简约而又高效的剥片技术和石器加工技术,在长白山独特的文化生态单元中进行着流动性较强的狩猎采集生活。

  徐廷认为,随着长白山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连接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旧石器文化传播走廊将逐步构建起来,这对于探索长白山地区古人类生存适应方式、技术扩散和人群迁徙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和龙大洞遗址已完成27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徐廷说,“未来,随着进一步考古发掘,我相信大洞遗址还将不断刷新我们对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古代人群生产生活方式的认识。”

  和龙大洞遗址第三期文化层(距今1.7万年-1.5万年)出土石制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考古人员在和龙大洞遗址进行年代和环境样品采集(2021年9月15日摄)。新华社发

  考古人员对石核进行三维扫描(2021年4月21日摄)。新华社发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