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机器人跑半马 爬坡过坎拐14个弯-新华网
新华网 > 科技 > 正文
2025 04/15 08:29:01
来源:北京日报

机器人跑半马 爬坡过坎拐14个弯

字体: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向亦庄集结。本周六早晨7点半,2025亦庄半马暨人形机器人半马将鸣枪开跑。

  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将首度上演“人机共跑”。从上周开始,近20支参赛队陆续抵达报到。

赛事组委会专门组织参赛队进行首场测试赛。 记者 和冠欣摄

  赛道都是经开区公开道路

  人形机器人半马的长度与人类参赛的半马一样,都是21.0975公里。赛道起点设在南海子公园,途经亦庄网红打卡地——泡桐花大道和文博大桥,以及京东、京东方、资生堂、SMC、可口可乐等重点企业,最后抵达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等多项突破的国家信创园。

  “这次马拉松没有为人形机器人专门铺路、修路。”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赛道都是北京经开区的公开道路,路面会有不同坡度,机器人还得越过轨道,经过6个左转弯、8个右转弯。无论是爬坡、下坡,还是跨越障碍、拐弯,对奔跑的机器人来说都是挑战。

  同一条路线上,人类运动员和人形机器人的赛道会用铁马等设施隔开,互不干扰。

  备战机器人减重轻装上阵

  4月9日晚,赛事组委会专门组织参赛队进行首场测试赛。“这次马拉松把机器人搬到真实世界,测试赛也是对机器人技术的一次演练。”梁靓解释,真实场地测试除了考验机器人的技术性能,也是赛事各方对环境、坡度、地面摩擦系数、天气感知以及通信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测试。测试赛的起点就是比赛时的起点——南海子公园,机器人沿着正式赛道跑5公里,主要涉及起跑、短程奔跑的测试。

  当晚11时,测试赛鸣枪开跑。与人类跑马拉松集体出发不同,人形机器人是按顺序逐个出发,每个参赛队之间大约间隔一两分钟。

  记者在现场看到,多款人形机器人与平时实验室里的模样有变化,有的没有配备灵巧手,有的省去了腿部的外壳,这样可以轻装上阵。

  揭秘多项技术升级备战马拉松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有近20支参赛队参加,这些队伍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都是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

  参赛名单显示,多个诞生在北京的人形机器人将踏上赛道。天工是最早确定参赛的选手,此前已经做了不少准备。

  测试赛上场的天工,选用了身高在1.8米左右的天工Ultra版本,步幅更大,腿部设计可减轻接触地面时高频震动的冲击影响。针对电池散热难题,关节采用了风冷散热等技术。

  “旋风小子”队的N2机器人在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中算矮的,只有1.2米左右,被称为“小朋友”。N2此前的最高速度是3米/秒,此次按照2.5米/秒的速度奔跑,也是为了跑得更稳,避免频繁更换电池。

  亮点马拉松选手为机器人领航

  记者注意到,有的机器人是跟随奔跑,也就是在机器人前方会有一位专门的领航员,领航员身上装着信号发射器,引导机器人跟着跑;有的机器人则是遥控奔跑,操控手跟在机器人后面遥控操作。

  跑半马对于领航员、操控手来说都不太轻松。为此,部分参赛队专门找了常年参加马拉松的选手。天工采用跟随奔跑的方式,跑在它前面的领航员贾宁就是一位跑步爱好者。

  对贾宁而言,“稳”是给机器人领航的关键。如果他跑得太快或太慢,机器人就容易跑得不稳。“整体跑下来,天工表现非常好,速度均匀、比较稳。”测试赛时,天工每公里跑7分30秒左右,他感觉天工的状态很好。

  规则解读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就人形机器人半马的赛程赛制细节进行解答。

  中途能换电池或者换机器人吗?

  如果把机器人马拉松比作赛车,那么动力电池更换就像是换轮胎。大赛鼓励一台机器人不换电池跑完全程。但为了完成比赛,机器人可能需要更大的功率来提高速度,这就会出现换电池的需求。同样,大赛也鼓励赛队使用一台机器人来跑完全程。但是如果遇到大风等情况或路上遇到干扰,也会允许更换备选机器人。

  沿途会为机器人设置补给站吗?

  与人类选手跑马拉松时会有补给站一样,此次大赛也为机器人设置一些补给站,提供备用电池和其他工具。赛程中也会提供保障车,机器人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可临时更换部件或机器人。

  奖项或名次如何设置?

  除根据跑步时长设置冠、亚、季军,大赛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佳耐力奖、人气奖等,普通观众也可以参与投票,选出最美机器人、最具人气机器人、步态最好的机器人等。

  能在哪里看到机器人马拉松?

  本次半马路线上既有人类选手奔跑,又有机器人奔跑,组委会鼓励市民线上观看,比赛将通过多个媒体进行直播。

  机器人是自主跑还是遥控跑?

  目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自主奔跑。此次半马比赛既允许机器人自主奔跑,也允许跟随奔跑,还允许遥控操作。

  机器人跑马拉松有何意义?

  马拉松考验的是机器人本身的运动效率、动力电池、关节、材料等一系列交叉融合技术,体现的是可靠性、安全性和耐用性。跑步的成绩可能有先后,但不意味着未来的应用和产业会有局限性。未来机器人的应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记者 曹政)

【纠错】 【责任编辑:朱家齐】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