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2024年,新华社记者继续深入践行“四力”,从来自瑙鲁的现场报道到巴以冲突的前线直击;从雄安新区的“拔节生长”到大运河的十年蝶变;从用镜头定格“嫦娥六号”的回家瞬间到用照片记录“中国天眼”的成长历程;从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灾害到四川雅江山火救援见闻;从青春之光闪耀冬青奥舞台到“中国红”绽放巴黎奥运会赛场;从悬崖间凿出的绝壁天渠到沙漠里植出的成荫绿洲;从行走山乡的“健康守门人”到大山深处的教育坚守者……
奋斗不停,记录不止。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记者在2024年的精品力作,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为您展现照片背后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2023年2月,我赴任耶路撒冷开始首次驻外。我常在傍晚独上天台,夕阳落在身后,举目远望,耶路撒冷直至约旦河谷被金霞轻抚,流光把圣城镀成金色。
2024年11月25日拍摄的耶路撒冷。
2023年10月7日,我在骇人的防空警报声中爬上当时居住的大楼。来到天台,天空传来几声闷响。我下意识地调快快门,在取景框里寻找爆炸的来源。远处,一小股白烟在蓝天升腾,我摁下快门,拍下了哈马斯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射向耶路撒冷的火箭弹。
从那一刻起,我的相机快门声总是和爆炸声、哭泣声、呐喊声、枪击声和一次次的防空警报声共振。
2024年9月26日,在以色列北部塞费德,黎巴嫩火箭弹被以色列防空系统拦截后留下烟轨。
2024年10月1日,伊朗将再次向以色列发动迫在眉睫的大规模导弹袭击。
18时,我的手机突然发出了刺耳的提示音,这是以军后方司令部新开发的蜂窝预警。手机上显示:请迅速进入防空避弹所,这可以挽救你的生命。
我和同事扒拉完剩饭,抄上餐桌上的防弹头盔和相机,登上天台。导弹从1000多公里之外飞至以色列只需要12分钟。根据4月份伊朗首次大规模袭击以色列时的报道经验,导弹将划过约旦河谷,进入耶路撒冷上空后,朝着以色列南部、北部的军事目标飞去。
2024年10月1日,以军防空系统拦截的发射物从耶路撒冷上空飞过。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当晚发表声明说,伊朗从其领土向以色列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共发射超过180枚弹道导弹。
19时30分,防空警报乍起,天边骤然出现火球和爆炸,一颗、两颗……越来越多、越来越密!耶路撒冷的穹宇被导弹撕开,以色列防空系统从四面八方发射导弹进行拦截。
我按动快门,内心想着:我拍到了中东变局加速演进的瞬间。
2024年1月5日,人们在耶路撒冷老城周边进行主麻日聚礼。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警方于每周主麻日期间加强对耶路撒冷老城周边的管控措施。
我认识到,“如果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之后还得加半句“如果拍得不够好,还因为不够快。”为了足够快,我常常和衣而睡。为了不错过大事件,我亦不敢深眠。每晚的“睡前仪式”除了刷短视频放松神经外,就是检查拍摄器材和战地设备。
2024年10月27日,应急人员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北部的事发现场工作。以色列救援机构27日说,一辆卡车在特拉维夫北部冲入公交车站,导致数十人受伤。
一年来的战争状态改变了我的作息习惯。我总在凌晨4点醒来,看一眼防空警报和信息,确认无大事才敢睡“第二觉”。我出门总是挂着相机,当听到电动轿车电门启动那一声响,我总朝天举起相机,因为那个声音听上去和防空警报实在太像了。
我总避免身处开阔地带,拍照时总希望身后有一面墙,因为我的镜头前方总是枪击、撞车、火箭弹和导弹,我尽力避免“腹背受敌”。在北部,我一个小时遭遇5次火箭弹袭击,我和一群士兵匍匐在马路旁躲避弹片,他们现场教我最标准的防冲击姿势,以及根据导弹飞来的方向准确寻找掩蔽所的方法。在南部,我持续蹲守加沙边境,追击着哈马斯火箭弹并记录以军进入加沙的时刻,在隆隆的炮声和飞机轰鸣声中度过多个不平静的夜晚。
2024年7月6日晚,以色列民众在耶路撒冷举行大规模集会游行,要求以色列政府在加沙地带停火,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达成协议,促使被扣押人员尽快得到释放。
我没有放弃“老习惯”,依旧会找时间上天台独处片刻,偶尔也带朋友看看美景。
一位来自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朋友在楼顶告诉我,耶路撒冷是他心中最美的城市,即使三十岁的人生被十一场冲突深深刻画。
一位以色列朋友也在楼顶感慨,耶路撒冷怎么都看不够。他的家人在2023年10月7日被扣至加沙。他进入加沙,在战场上险些被伏击杀死。
这是2024年1月11日在加沙边境以色列一侧拍摄的以色列建筑(前)和加沙北部遭袭情况(后)。
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大多选择离开这片动荡不安的土地,暂避喧嚣,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那两位。当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耶路撒冷的金色落日时,他们接连点赞评论:耶路撒冷,太美了。
照片中,秋日夕阳又一次将耶路撒冷勾勒,金色的霞光亲吻着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每一道伤口。
我有一丝错觉,仿佛所有的袭击、冲突与战火已然结束,金色的耶路撒冷重归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