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丨五千年的文明,要尊重,也要弘扬

文化中华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
  • 一悲一喜一抖袖,一唱一念一声吼——山西老戏唱出“新声”

    年来,山西不断完善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体系。随着“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等惠民工程的实施,山西地方戏曲有序传承。隶属于濒危剧种之一的“太原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崔云冬告诉记者,他们每演出一场,便可获得5000元的津贴补助。从2021年以来,“太原秧歌”的演出基本能稳定在每年150场左右。

  • 穿越青铜纪——“国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首次变身“数字文物”

    越王勾践剑诞生的铸剑工坊里,滚烫的熔液在剑范中缓缓流淌;吴越战场上,越王勾践历经“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烈场景;曾国宫殿中,曾侯乙反复调音,编钟奏响的乐音响彻寰宇……这些引人入胜的互动体验,来自于湖北省博物馆29日“上新”的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观众可与“国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开启一场跨时空“对话”。

  • 山西五台:烽火洗礼的红色热土

    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发祥于五台,八路军北上抗日的第一个总部南茹村八路军总部驻扎于五台,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的“模范病室”白求恩模范病室创建于五台……这片英雄的土地见证着信仰与传奇。

  • 思政“新”讲丨“移动思政课”点亮思想之光

    岳麓山脚下,苍松翠柏之间,古朴雅致的岳麓书院庭院里,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学生络绎不绝。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岳麓书院不仅是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珍贵名片。这里也成为了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移动思政课”的一个教学点。

  • 光影科技让百年古阁“动”起来

    每晚7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老城东南角的天心阁都会准时“亮灯”。夜幕之下,这座古老的长沙地标被暖色的灯光勾勒得立体而耀眼。进入天心阁公园,各种光影装置更是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 探访八路军总部旧址 追寻红色记忆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位于山西省武乡县,1939年至1942年间,八路军总部机关曾先后四次进驻砖壁村,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和生活。八路军总部在砖壁村驻扎期间,曾部署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1961年,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红色遗址焕新记|红色故都里的“网红”小镇

    江西瑞金是“红色故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瑞金市着力将破旧老街“象湖里”打造成网红街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吃上“文旅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文旅业态创新发展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深度融合。

  • 瓷韵中国|三彩:点亮乡村

    近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带领团队倾力打造“爱和小镇”,让三彩艺术走进乡村、感染乡村、塑造乡村。在推进乡村美育的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 “八路军爷爷,咱们回家!”——他在太行山深处找寻八路军烈士遗骸

    太行山深处,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孔家峧村村民郭海波十余年如一日攀悬崖、钻荆棘,将散落深山的八路军烈士遗骸背回家乡安葬。自2009年意外发现烈士遗骨后,这位庄稼汉放弃务工机会,独自踏遍方圆百里,循着老辈口述线索,数百次进山搜寻。面对空手而归的常态,他始终执着:“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让英烈回家。” 

  • 时代新韵丨千年陶瓷基因的现代传承

    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运用科技手段修复破碎瓷器,解析其中蕴藏的古代陶瓷文明起源、发展和变迁。

  • 非遗匠“新”丨从非遗制茶到茶产业“大脑”

    春茶采摘时节,安徽的茶农们正抢抓农时采摘春茶。茶叶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传统历史名牌荟萃。近年来,随着茶产业“大脑”等科技手段推陈出新,实现了数字茶园精细化管理、产品质量追溯、茶业资源要素整合等突破。

  • 非遗匠“新”丨泼墨宣纸舞丹青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宣纸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耐老化、不变色、 少虫蛀、寿命长等特质。

  • 揭秘!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网红博物馆、网红文物在多地涌现,出现“为一座馆赴一座城”的旅行热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84%。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新华社播发系列报道深入探讨。

  • 思政“新”讲丨在大别山深处,听少年讲那过去的故事

    在位于河南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每逢节假日,“小小讲解员”们声情并茂的讲解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 古人诚不我欺之豫章故郡再现“胜友如云”名场面

    公元675年,唐代诗人王勃大笔一挥,描绘了“十旬休假,胜友如云”之盛景。如今,千里赣江奔流不息,江畔高楼鳞次栉比,千年后的豫章故郡再现当年“名场面”。

  • 文物数字化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日前,在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师生们正在讨论如何将“数字岳阳楼”的交互场景落地,让外来游客通过点击屏幕,在线畅游岳阳楼、熟悉建筑材质和构件、感知古老建筑的美学特征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丨山西博物院:“一天也逛不完”的文化宝藏

    百年老馆、山西第一家博物馆、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展示中心、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这些耀眼的光环,讲述的都是山西博物院的光荣历史。如今,这座积淀深厚的博物馆以充满创新性的活力,吸引大量年轻观众,每到节假日一票难求。

  • 百年糖人技艺里的甜蜜传承

    历史悠久的天门糖塑,在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制作难点有哪些?如何让年轻人喜欢这项技艺?来听听天门糖塑湖北省省级非遗传承人范耀堂是怎么说的。

  • 古人诚不我欺之千年郁孤台不再“孤单”

    2012年,赣州市启动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工程,让22万平方米历史街区重焕生机——如今,郁孤台早已不再“孤单”。三年三千万人次的奔赴,只为触摸活在衣食住行里的宋朝。从辛弃疾笔尖流淌出的千年文脉,此刻正跃动在“宋潮不夜城”的欢声笑语中。

  • 革命旧址做课堂 “行走的思政课”润心田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充分利用馆内资源,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课程融合了红色故事、革命文物、情景剧等内容,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刻感悟革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除了让学生走进革命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还积极“走出去”,推动思政教育从纪念馆内延伸到社会。他们精心准备内容、创新形式,将一个个红色故事带入学校课堂,让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 古人诚不我欺之浔阳江“送客码头”变“迎客门户”

    唐代元和十年,白居易由长安贬任江州司马。次年秋夜,他来到浔阳江头送客,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漂泊江湖的遭遇令他感同身受,白居易挥笔写下《琵琶行》,传颂千古。

  • 中华守艺人丨威风锣鼓 鼓韵铿锵

    晋南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是流行于山西省晋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艺术形式。2006年,晋南威风锣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富有民族特色,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

  • 瓷韵中国丨汝瓷:青韵新生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汝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一抹天青色,冠绝古今。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有北宋汝官窑遗址。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丨河南博物院:“为一座馆赴一座城” 

    八千多年前的骨笛、五千多年前的陶埙、两千多年前的编钟编磬、一千多年前的歌舞乐俑……一件件音乐文物经由沉浸式、场景化的演绎相继“苏醒”,奏响经典古曲与新编乐章。

  • 中华守艺人丨一口道出千古事 双手舞好非遗戏

    孝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侯建川作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三十年倾心皮影艺术:进修、建团、演出、授课,多次带团参加国内外展演并获奖,还将其与多种艺术形式融合,推动皮影戏发展。侯建川用自己的热爱与情怀践行着传承的责任。

  • 濮阳杂技:从走街串巷到技惊四海

    河南濮阳是中国杂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传统深厚,2009年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玩杂技,都会露一手”是濮阳东北庄等杂技肇兴之地的真实写照。

  • 瓷韵中国丨钧瓷:窑火千年

    神垕古镇,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是中国钧瓷文化发祥地,因千年窑火不熄,被称为“活着的古镇”。沿着青石板路漫步神垕古镇,各式各样的钧瓷工艺品随处可见。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丨长沙简牍博物馆:如何让冷门不冷、绝学有继?

    时光流转,“冷门”变“热门”。2024年,长沙简牍博物馆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橱窗里,一枚枚经过精心清洗、脱色、脱水等修复和保护流程的简牍,向观众娓娓讲述西汉、东汉、三国等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 解码晋城古堡里的居住哲学

    晋城市文联原副主席、晋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红俭说:“这里有钱、有文化,也有技术。”据谢红俭介绍,古泽州,即现在的晋城,素来以冶铁业为生,当地商业发达,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人民生活富裕。明末农民战争遍布,大量流寇来到晋东南一带,频繁到生活富庶的泽州“打劫”。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丨安徽博物院:让观众“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走进安徽博物院,独特的四方体建筑造型诠释“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中式美学与哲学理念;漫步展厅,一件件重量级的馆藏文物既照见江淮大地的沧桑巨变,更牵动观众的目光。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31万余件,方寸之间浓缩着历史的厚重,也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共同记忆:

  • 一盏花灯 点亮非遗传承路

    “汴京灯笼张”是河南开封的灯笼制作世家,据史料记载,相关技艺自清末时期创制,一直传承至今。张俊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汴京灯笼张)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他致力于传承和推广传统彩灯文化,多次参加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关注传统彩灯。

  • “洋景漂”逐梦“千年瓷都”

    江西景德镇,地处赣东北山区,开放与包容始终是这座城市的禀性,以制瓷技艺闻名世界,用陶瓷文化对话世界。如今,丰厚的文化资源、多元的城市氛围、便利的创业条件,造就“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核心吸引力”。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丨湖北省博物馆:一开门就有观众一路小跑直奔“国宝”

    到寒暑假或旅游旺季,湖北省博物馆南门和北门外的观众早早便排起长龙。博物馆一开门,就有人一路小跑直奔“国宝”越王勾践剑。没多久,展厅的门口蜿蜒起数十米的长队,前排观众纷纷举起手机翘首以待,只为一睹这穿越2500年的剑影寒光……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试试感受“直抵历史现场”

    这是一座建在考古遗址上的专题博物馆,凭借独特的位置优势与沉浸式参观体验,开馆不到两年便吸粉无数,成为游客到太原后的“宝藏打卡地”。

  • 思政“新”讲|文山故里高唱《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清明前夕,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中心小学上百名师生前往爱国英雄文天祥陵园祭奠。带队老师为学生们讲述了文天祥的故事,并鼓励学生学习文天祥以身报国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力量。

  • 国宝故事丨仰韶 点亮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长达两千余年。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响,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丨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让文化传承有年轻的“心跳”

    目前,“博物馆奇妙游”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年,成为歙县文旅的重要IP之一,在旅游旺季该活动日均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年轻游客占比超六成。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丨洛阳古墓博物馆:“冷门”变“爆款”靠什么?

    这是一个“小众”古墓专题博物馆,坐了多年“冷板凳”后,最近几年突然从“冷门”变成“爆款”。2024年参观人数攀升至205万,并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许多游客一下火车、飞机拖着行李箱便直奔而来。

  • 送戏下乡六十余载 “板车剧团”踏遍田埂再出发

    60多年过去,曾经下乡演出用的板车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几代演员历经风雨,仍行走阡陌,把送戏下乡的传统保留下来。

  • 强保护 优展示 活利用——安徽多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营观察

    宫城环境整治项目现场,工人们小心翼翼地铺设地砖;明中都考古工作站内,考古发掘人员正在绘制各类遗物的平剖图……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正中的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除了前来观赏打卡的八方游客外,还有奔波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路上的人。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丨湖南博物院:看近70岁的博物院如何玩转“考古梗”

    年近70岁湖南博物院的气质,与其所在地——全国著名“网红”城市长沙高度契合:历史悠长而活力四射,文化厚重且充满人间烟火。在这里,考古有料、有趣,年轻、诙谐,与今人息息相关。

  • 时代新韵丨来汤显祖的故乡,看一场现代大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以情入梦,因梦成戏,传世经典《牡丹亭》穿越四百余载岁月,至今弦歌不辍。江西抚州临川文昌里,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出生成长地、文学创作地和安息地,也是目前江西省保存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 国宝故事丨晋地瑰宝:感受古人超前的智慧与审美

    山西历史悠久,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誉。作为“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重要取景地之一,山西太原著名景区——晋祠,也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几百年前的文物,往往兼具艺术审美与精巧构思于一体,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精妙智慧。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感受古人超前的智慧与审美。

  •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揭秘“碎片”里的陶瓷传奇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位于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2021年5月面向公众试运营。2024年遗址公园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御窑博物馆是主要打卡点。博物馆80%以上游客来自其他省份,还有不少来自国外。

  • 非遗匠“新”|歙砚:方寸之间显乾坤

    歙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式微于元明清,复兴于现当代,浸润着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 守宝人丨30年守护绝壁“金灯”!他以身为烛照亮千年石窟

    在文明的星河中,总有人替我们连线古今。他们俯身于斑驳的青铜器前,跋涉在绝壁的山路上,用体温焐热发黄的纸页,将风浪里的记忆化作永恒的坐标。这些"守宝人"也许不能青史留名,却用平凡的努力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他们以生命丈量文明的刻度,用孤独对抗遗忘的洪流。每一次修补都是向时间倾诉的故事,每一次守望都是对未来许下的承诺。

  •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非洲候鸟”

    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与欧洲、非洲等地的50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已累计培养了3000多名留学生,斯坦尼斯便是其中之一。

  • 爆款歌曲千亿播放背后:让大家在歌里找到自己

    2015年,周兵在音乐论坛结识了几位创作者,从此踏上职业创作之路。为捕捉生活细节,他常蹲在早点铺听摊主唠家常,混进广场舞队伍记阿姨们的口头禅。起初论坛上很多网友嫌他的歌词“太土”,直到《你笑起来真好看》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歌词里“想去远方的山川,想去海边看海鸥”的简单向往,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 “演艺+文旅”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落儿岭镇,春日的风掠过草木葳蕤的崖壁,峡谷中忽然迸发出轰隆隆的爆炸声。仿真的战机从人们头顶掠过,硝烟火光中,鹿吐石铺大捷的壮烈场景震撼着上千名观众。

  • 传统文化登上数字新舞台——“中国V谷”马栏山走访记

    千年摩崖石刻惊艳再现,“沉睡”文物得以精细复刻,古老阁楼呈现数字光影……近日,记者探访“中国V谷”——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一项项先进数字技术从这里策源,正在重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传播格局,彰显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活力。“我们用一年半的时间,对浯溪碑林505方碑文进行了数字扫描,让消失的文字重见天日。”谈及团队实施的数字浯溪抢救性修复计划,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理事长、“知了青年”创始人李武望十分自豪。

  • 从红色火种到青春地标——衡阳“心社”在历史记忆中孕育文化新使命

    湖南省衡阳市回雁峰下,一座承载着红色基因的红砖老楼正焕发新生。1921年,进步团体“心社”在衡阳播撒革命火种,如今“心社1921”衡阳文化书社与红色文化教育沉浸式体验基地在此崛起,以创新展陈和青春语态唤醒历史记忆、续写“心社”精神。

  • 新技术、新创意、新表达——山西红色旅游圈粉年轻人

    与屏幕上的革命先辈对话,看AI修复的抗战老照片,听“数字人”讲述历史故事……临近清明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的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内人流如织。游客通过数字化手段感受着红色文化带来的别样触动与震撼。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红色文化”的研学场馆,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汇聚了近3000万字的八路军文史数据,以数字化创新方式,让红色文化可看、可听、可体验。场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馆自2024年10月开馆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时期每天接待量超过2000人次,其中儿童青少年占到将近一半。

  • 激活乡村文脉——江西千年古村探新

    祠堂变学堂、“花海”带动“热游”、传统村落变身电影村……记者近日走访江西多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发现,当地深挖文化潜能,将传统村落文化与乡风家训、农事节气、红色文化等相结合,呈现出人来、业兴、村活、文盛的喜人景象,传统村落活力不断迸发。

  • 一江分两岸,稻香飘千年

    在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汤汤沅水不仅是地理的分界,更是一条承载着农耕文明基因的“时空走廊”。沅水北岸,拨开高庙遗址的土层,碳化稻粒、凤鸟纹白陶与祭祀坑遗迹等考古发现,勾勒出长江中游先民“饭稻羹鱼”的图景。这片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自1986年发现以来,历经1991年、2004年、2005年及2024年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丰富遗存。2006年,高庙遗址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古墓派”养生:揭秘神秘的马王堆中医文化

    51年前,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导引图》等16篇简帛医书,蕴藏着古人养生智慧的马王堆医学宝藏得以重见天日,这些医书在中医药界被誉为“古墓派”养生的理论基础。

  • 古老甲骨焕发新活力

    从空中俯瞰外形如青铜巨鼎一般的殷墟博物馆新馆,门头之上、夔龙纹间,“天邑商”三个甲骨文字熠熠生辉。殷墟,这座33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因一系列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发现而名扬四海。其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日前,36片天津博物馆馆藏、与商王武丁直接相关的珍贵刻辞甲骨来到殷墟博物馆新馆,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一探究竟。

  • 文化活力迸发奏响“春之声”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中部地区横跨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文物遗存资源富集,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如今,江河两岸,文脉绵延,守正创新。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人文与经济和谐共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铺展开中部地区奋发崛起的壮美画卷,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注入自信力、包容力、创新力。

  • 文明探源|下汤遗址:穿越新石器时代的人间烟火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汤遗址。一处10米乘10米的探方,边上留下了一道12级土阶,拾级而下,将连续“穿越”4个新石器文化时代,“回到”近1万年前。那时,这里已有村落,先人们种稻、建房、烧陶。如今,我们来到这一遗址,感受新石器时代的人间烟火,感悟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 文明探源丨马家窑文化聚落: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

    黄土高原的晨曦中,九龙山温柔环抱着这片土地,洮河水蜿蜒北去,如同一条缠绕的玉带。寺洼遗址在这里静静沉睡了约5000年,直到一场考古的探寻,撬开了时间的缝隙。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我国史前彩陶艺术的绝美篇章——马家窑文化的诸多秘密,在一铲一刃之间,被缓缓揭开。

  • 文明探源丨聆听楚韵的回响——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全纪实

    初春的淮南,微风裹着油菜花香掠过江淮平原,沉寂了两千多年的武王墩墓在经过4年多的科学考古发掘后,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作为唯一一座经过科学发掘的楚王陵,这里出土了迄今出土口径最大的楚国大鼎等1万多件(组)文物,八百年楚国的面貌愈发清晰。

  • 文明探源丨在周原,寻找那座3000多年前的城

    即日起,新华社推出“文明探源”专栏,聚焦中国各地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持续追踪考古进展,从中追溯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揭示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以期让广大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日前揭晓,陕西周原遗址入选。这里发现的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群,为判断周原遗址为灭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