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自2005年从事全职公益事业,涉及环保、灾害救助等领域。今年年初,他奋战在抗疫一线,汛期又参与防汛抗洪,他一直为家乡安徽而坚守。
88岁高龄的老党员、老军人颜井武,义务巡山护林28年,即便刮风下雨也从未停下巡山脚步,巡护总里程接近8万公里。今年疫情期间,他徒步3公里山路,将1000元捐款交给林场,是林场第一个捐款的人。
戚允升一毕业就扎根贫困乡村,他深知脱贫不是等着上门送小康,任职以来,他带领小湾村贫困人口三年内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由不足3万增至22万元。
公益律师保文静,15年来为3000名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援助。虽然维权路上充满艰辛,但她说,来找她的多是被逼到绝路的人,不能再把他们往外推了。
22年前,解放军从洪灾中救出了汪晗。如今,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战罢疫情来不及歇息的90后汪晗第一批报名上堤守护家园。从“崇敬英雄”到“成为英雄”,汪晗用行动在践行。
20年来,赵晓峰走过2万公里巡护路,巡视杆塔1.5万多基,踩烂50余双胶鞋,磨透上千副手套,这些都见证了他的无悔付出,他说,愿用汗水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
放下一双年幼儿女,夫妻扎根基层,一个在北边,一个在南面,各自在岗位上忙碌着,他们用三年多的时间生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
大货车意外起火,不远处还有一个加油站。危机时刻,司机孙刚跃上“火车”一路狂奔,直到开到无人之处才跳车逃生。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高考生周亮宇才下考场就上防汛“战场”,不论烈日还是暴雨,都毅然坚守防汛一线,接过父辈的“接力棒”,贡献守护家园的“后浪”力量,以奋斗与担当写下新时代的青春诗行。
作为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逆行者,在脱贫攻坚路上也从未缺席,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用“绣花功夫”,为农牧民解决问题,筑牢农牧区消防安全屏障。
她一生无儿无女无财产,却把大半生奉献给了云岭大地。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一步步深入云南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地区,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和教师的初心、使命,几十年如一日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坚守和奉献让人动容、使人敬佩。作为丽江华坪女...
社区封控防疫期间,为了满足居民用药需求,张玉欣主动报名志愿者,承担起为居民送药的任务。登记、买药、送药,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买五六十种药品。每天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她却说,在这奔忙的2个月里,收获了温暖,也收获了成长。
王金良是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宋畈中心小学东鲁完全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从教37年来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因疫情影响,今年2月份,浙江启动了线上教学。起初,王金良也尝试过在线上平台批作业,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有的父母早早就出门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抚养,35个学生中,上...
用一双巧手,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织毛衣、送温暖,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老人韩翠菊已经坚持整整15年,超过1500件“爱心毛衣”被送往四川、湖南、吉林、新疆等十多个地区。她只有一个朴素心愿:让孩子们的冬天,暖一点。她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叫做“毛衣奶奶”。
春节过后的塞北,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平均温度零下25度,夜里最低可达零下37度。
“儿子救母亲是本能反应,一切都是值得的。”2020年4月初,忙碌在基层抗疫一线的上海民警李晨辰,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胆囊的位置有些不适。随后前往医院检查发现,是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且症状逐渐加重恶化,急需肝移植来挽救生命。李晨辰和他的舅舅毫不犹豫地去做了匹配检测。
三年前,热爱岭南文化的黄志铭在荔枝APP上注册了个人账号,起名“FaceLive飞逸”。他不仅通过轻松风趣的音频节目进行粤语教学、弘扬岭南文化,也经常在直播中为年轻人答疑解惑,鼓励他们迈步向上人生路。每一个听过飞叔节目的听众,都会觉得他是一个风趣而博学的人。殊不知,飞叔乐观与幽默的背后,是数...
刘芳是一名转业不久的房管基层干部。疫情期间,她先后参与筹建和管理3个隔离点,当“临时妈妈”“义务教师”,做“知心姐姐”“大管家”,其在隔离点里的“爱心抗疫”故事,被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学习强国视频点击率达861588次。
驻村扶贫,刘海川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打造“石岩草莓”品牌。疫情期间,他发挥互联网特长,成功解决村民草莓滞销问题。
“白衣作战袍,上阵父子兵”徐自强、徐秋笔(郴州日报社推荐)
抗疫“蔬菜哥”张维(中共长沙市天心区委网信办推荐)
疫情期间空巢老人的贴心“儿女”肖锦峰、黄蓉晖(中共长沙市天心区委网信办推荐)
肖思孟:“战斗的青春,最美”(秦皇岛市委网信办推荐)
逆行武汉传递“正能量”的郑能量(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网信办推荐)
舍弃幸福优渥的家庭条件,安徽省亳州市税务局女干部刘双燕接连三任坚守八年驻村帮扶,期间经历母亲和丈夫离世的家庭变故,强忍悲痛矢志扶贫,带领软弱涣散村、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闺女”。
送药、送秋裤、送锅、送饺子...武汉快递小哥贾胜治在疫情期间一直在跑。
从医10余年,方富光拖着重度残疾的双腿,戴着假肢为当地村民开展诊疗,行程2万多公里,骑坏3辆摩托车,“跑断”2双假肢,被村民亲切地称赞为大山里的“摩托医生”。
为让更多山里娃借助知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六旬教师马彦国“留守”大山40余载,哪怕学校只剩下一个学生。他坚信:教出一个学生,就能脱贫一家人。
从技工学校毕业,25年来吴树鸿执着追梦、自学成才,开创全国电网智能调度先河。获得相关科技奖励44项、专利8项,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他们来自大江南北,从事不同职业,或许也曾和你在茫茫人海中擦肩而过,他们是平凡的普通人;但也正是平凡的他们,用坚守、奉献以及心中大爱,勾勒出了人世间的最美四月天。
新华社银川4月17日电 题:划破疫情阴霾,展现凡人大爱——“中国网事·感动2020”一季度网络感动人物群像扫描
“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1月16日在中国电影导演中心演播厅举行,图为儿童合唱《让爱传出去》。
“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1月16日在中国电影导演中心演播厅举行,图为诗朗诵《我爱我的祖国》。
“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1月16日在中国电影导演中心演播厅举行,图为颁奖嘉宾为第八位年度感动人物兰郡泽颁奖。
“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1月16日在中国电影导演中心演播厅举行,图为颁奖嘉宾为第十位年度感动人物、复旦大学支教团颁奖。
“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1月16日在中国电影导演中心演播厅举行,图为颁奖嘉宾为第九位年度感动人物孟克颁奖。
父亲因意外掉入高温池,造成全身99%烫伤,为挽救父亲生命,女儿康静决定割皮救父,用自己18块手掌大小的皮肤为父亲做了植皮手术,诠释了“仁孝”二字。
1999年至今,来自复旦大学的224名支教队员前赴后继,在宁夏西海固的干山枯岭中一扎就是20年。从最早一批70后,到如今几乎全部是95后,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支教学子在山沟与外界间架起桥梁,点亮山里娃的梦想。
几十年来,艾力·尼亚孜与175名同事守护着新疆尉犁县的80万亩胡杨林,他们在沙漠、戈壁、湖泊、湿地都留下了护林的脚步,使塔里木河两岸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