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中央戏剧学院

探索戏剧民族根脉 弘扬艺术时代大美: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当代中国戏剧“高峰”作品创作建设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2-12-07 19:45:48 来源: 中央戏剧学院

  11月18日下午,由中央戏剧学院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组委会联合主办,中央戏剧学院科研处和凉山文旅集团共同承办的以“探索戏剧民族根脉 弘扬艺术时代大美”为主题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当代中国戏剧“高峰”作品创作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主会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邛海国际会议中心和分会场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学术报告厅以直播连线的形式举行。受疫情影响,部分专家学者未能莅临现场,以提供发言稿的方式参会。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当代中国戏剧“高峰”作品创作建设学术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依托由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戏剧影视“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ZDA078)确立主题,参与研讨的领导、嘉宾以及重大项目课题组的代表有——

  以提供发言稿方式参会的领导、嘉宾: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仲呈祥,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子课题负责人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彭吉象,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子课题负责人黄维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傅勇凡,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李亭。

主会场会议现场

  出席主会场的领导、嘉宾:凉山文旅集团艺术总监江涛,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吴晓江,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副主任、教授、子课题副负责人杨硕,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三拓剧团创建人、导演、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艺委会总干事赵淼,资深剧场摄影家、著名戏剧图片记录者李晏,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导演汪玥,桂林艺术节艺委会副秘书长吕媛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桂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莫毅,桂林市文明办主任唐黎,凉山文旅集团文艺子集团副总经理张蓓蓓等。

分会场会议现场

  

  出席分会场的课题组代表: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课题首席专家郝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联合党支部书记、教授、课题统筹负责人陈敏,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常务副书记、子课题副负责人曲士飞,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子课题副负责人李铭韬,课题组成员代表尉恒维等。

  研讨会的主会场和分会场分别由杨硕和郝戎主持。

  在致辞环节,郝戎首先就因疫情的原因未能到达大凉山主会场深表遗憾,同时感谢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组委会、凉山文旅集团的各位领导以及所有参会的领导和嘉宾对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大力支持。他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在《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戏剧是文艺的重要门类,作为当代中国文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呈现时代精神上独具优势。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的重要论断,推进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建设,中央戏剧学院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组委会共同筹办了此次论坛,是共同追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大家走到了一起。

  大凉山是一个有着自然的风度、人文的厚度、民族的气度、生命的温度的神奇之地,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回归戏剧的初心,凝望生命本真,是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举办的根本宗旨。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是“求真、创造、至美”,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回归和凝望”的创作宗旨在内在精神上是高度契合的。而坚守戏剧艺术的初心使命,立足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让戏剧从最广义的角度实现生命本真的艺术表达,在最广泛的视野中彰显民族精神的生命特质,在“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弘扬时代的大美,也是戏剧创作能够抵达高峰的必由之路。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基于此确立的。研讨会邀请了行业的一线创作者、专家学者贤集一堂,聚焦戏剧“高峰”作品应该如何在立足民族根脉的基础上,塑造新时代的大美中国形象的问题。希望通过总结以往戏剧“高峰”作品的创作经验,探索新时代戏剧“高峰”作品的内涵与标准,探寻提升戏剧作品质量的有效方法,为学界同仁搭建戏剧“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研究的平台,促进学界和艺术界关于戏剧艺术创作质量提升问题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戏剧艺术精品创作。也希望借由此次的论坛,在大凉山这片沃土上哺育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和最新时代精神的最美的戏剧之花。

  受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艺委会艺术总监濮存昕、执行总监李亭,常务总监王晓鹰、黄定山以及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委托,赵淼代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组委会致辞。他首先向各位参与学术研讨会的领导、嘉宾致以真挚的问候、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是真正发起在民族地区,扎根在民间,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国西南地区的艺术盛典。它于2018年开始谋划和筹备,2019年举办了第一届。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是全球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国际戏剧节,已经不间断举办了四届,迄今共有114部国内外剧目、2263名中外艺术家登上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舞台,有超过20万人次的观众参与了戏剧节的活动和演出,线上观众的关注度达到了28.8亿次。此次研讨会是中央戏剧学院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组委会共同策划与举办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祝愿各位专家能够在本次研讨会中展开学术思想的沟通和灵感火花的碰撞。

  在研讨会的讨论环节,围绕“探索戏剧民族根脉 弘扬艺术时代大美”主题,提供发言稿的专家学者、主会场和分会场的领导、嘉宾以及重大项目课题组代表主要从戏剧“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展开探讨。

  仲呈祥表示,十分赞同中央戏剧学院与本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联合举办的这次“高峰”研讨会的主题定为“探索戏剧民族根脉 弘扬艺术时代大美”。这旗帜鲜明、言简意赅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孕育和呼唤的“高峰”戏剧作品,关键在两条:一是要深植于“民族根脉”,即根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出的文艺硕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是要弘扬新时代的“时代大美”,即要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华美学精神和美育传统之大国之大美,要向世界以戏剧审美方式讲好真实、可信、可亲的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思想智慧和审美经验。真正做到这两条,我们就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戏剧影视作品,攀登文艺高峰!

  田沁鑫指出,11月18日晚8点,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在十二家平台首次实现线上演播,以数字化技术对舞台艺术赋能,为观众呈现出戏剧现场和影视感受于一体的视觉新业态,提升观众对于文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剧院持续践行艺术为民崇高使命,勇立数字演艺潮头,推动科技与艺术融合共进。2019年至2022年,国家话剧院受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一、二、三季,《典籍里的中国》一、二季,创新探索“戏剧+影视”拍摄模式和“1+N”多舞台空间模式沉浸式表达,获得观众好评。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剧院与中国移动咪咕团队运用“5G+4K”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技术,完成晚会的戏剧呈现部分,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同年,剧院制作完成首部“现场影像话剧”《英雄时代》;创作演出话剧《红色的起点》,尝试VR联屏的舞台视觉效果;推出原创话剧《直播开国大典》,持续探索“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技术。

  此次《抗战中的文艺》线上首播,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高科技数字技术,影视化的拍摄手法,展现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影像+舞台”的当代创作语汇,将装置影像艺术和戏剧表演艺术融合,在光和影、演与歌的诠释中,追忆峥嵘岁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探索性与艺术性。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立足戏剧民族根脉,弘扬戏剧时代大美,对戏剧“高峰”之路的又一实践探索。未来剧院将进一步探索更适合线上演播新业态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培养戏剧观众线上消费理念,吸引转化更多互联网用户文化消费行为,开拓线上数字演艺新市场,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王晓鹰的发言题目为《戏剧创作应该追求深刻隽永的“诗意”》。他指出,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这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观念、艺术态度的问题。而解决了观念态度问题以后,怎么真正写出好作品来,势必还要解决创作规律、创作思考的问题,当然还包括创作想象和创作技法等问题。我们当前的戏剧创作需要解决一些基本的观念问题:戏剧不仅是“生活的镜子”,还应该是人性的实验室。戏剧冲突的激化不应仅缘于道德难题、是非对错,还应该触及人生难题、生命困境。而且,戏剧冲突不应仅停留在外部情节上。很多中国的戏剧编导者都没有建立起“把戏剧冲突从外部情节引入人物内心”的明确意识,在创作过程中自然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自觉追求。但放眼看去,古今中外所有可以称之为“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把戏剧冲突从外部情节引入内在情感,把人物与外部世界表面的、外部行动的对抗,转化成人物丰富、复杂、深刻的生命内涵的挖掘和表达,可以发展为自我的纠结、窘困、挣扎、抉择,也可以延伸至人物情感深邃处和心灵隐秘处,让人物在这样的生命历程和情感表达中显示生命的价值和艺术的力量。也只有这样的戏剧,才能在深刻的灵魂探问中透射出一种关于人性、关于生命的深刻隽永的诗意。中国的戏剧创作如果不想只图一时风光,不想“悬浮”,不想“速朽”,就应该追求一种艺术规律之内的“经典性”。只有更多的创作者有意识地追求符合戏剧创作规律的“经典性”,才有可能在大量原创作品的基数上出现真正的精品之作并获得长远生命力。这样的戏剧创作整体态势,才是我们期望的“高峰”。

  傅谨的发言题目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定义和认识戏剧高峰》。他指出,戏剧高峰作品是基于人类戏剧整体高度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与整合越来越深入,世界各国优秀的戏剧文化和中国戏剧的交互影响,为我们对戏剧高峰作品的判断与认识,提供了非常开阔的视野和立体化的坐标。所以,戏剧高峰作品应该具有能跨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从时间角度看,它应该经得起时间淘洗,不仅能获得今天的观众接受和喜爱,也能在更漫长的时间段里,为不同时代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从空间角度看,它不仅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也符合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需求,因此成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精神与文化载体。

  我们正面临创作戏剧高峰作品的难得机遇,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世界范围内看,目前国家对戏剧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是罕见的。这就要求戏剧界同仁们有更高的文化站位和政治站位,认真深入探索戏剧创作演出的基本规律,深入生活,潜心艺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而戏剧理论界和评论界也应该基于戏剧的普遍规律和当下现实,为戏剧高峰作品的涌现提供更多的支持。

  彭吉象指出,近年来以《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对于我们攀登戏剧高峰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尤其是这批优秀影视艺术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美学原则,坚持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创作美学方法,以及对于审美范畴具有时代特色的创造性运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都是我们当前戏剧创作急需借鉴和参考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铸就文艺高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些正是我们攀登戏剧高峰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黄维若就戏剧剧本的创作问题谈到,剧本创作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一切从生活出发,一切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当下的戏剧创作和技巧,从题材选择到戏剧样式,到叙事方法,到语言语境,太粗糙和老旧。其所以如此,一是美学视野太窄,二是基本概念似是而非,三是方法和技巧未能深入发展,与时俱进。

  他以对“人物形象”这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为例指出,人物形象是审美与技巧双重范畴中的一个复杂概念。就人物的精神层面来说,至少应该包括其自觉意志、心理动机和性格方式,三者有联系又很不相同。人物形象的基础是人物条件,即他自己及家庭等具体设计,细到他穿多少码的鞋,习惯用左手还是右手等。动手写剧本之前,这类设计往往多达上百项,包括其生理条件、心理条件、文化条件、社会条件等。有人写戏,其人物一出来就发飘发虚,这是动手前未做充分的条件设计。如果说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人物内涵的话,人物关系则是人物形象的外延,舞台上一切人物的表达,都是通过人物关系来展现的。戏剧人物形象还包括人物的位置,他是一号人物,还是二号人物亦或三号、四号乃至大龙套,位置不同,形象的边界和分量就很不一样。现代戏剧人物形象会有些更复杂的内容,比如语境。彼德·汉德克的《辱骂观众》没有人物,但有形象,有人物的具体语境。概念清晰了,才能让具体技巧往更深更细、更精更细发展。高峰创作,是需要高级技巧的,对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宣表示,近年来陕西人艺立足陕西,扎根陕西文化沃土,继改编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后,《主角》的推出也让陕西人艺完成了“茅奖三部曲”的创作,并因此获得“文学剧院”的美誉。小说改编戏剧,并非将文字符号变成舞台形象,它是在吃透了原作的叙事精华、精粹成分,悟透了原作的深刻内涵、重点场面之后,对原作进行的重新解读、重新演绎与创造性的呈现,这是在保留了原小说的思想精华和精粹内容之后,以戏剧的方式进行的重新结构与再创造。塑造人物是文学和戏剧的最高任务。话剧《主角》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并没有因为“提练”而抽干或损毁原著中群像的人物质感,而是借助戏剧场面中的戏剧行动,紧紧围绕着主人公的命运,更加鲜明地在舞台上塑造出一群生动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同时更成功地转化了作家对他笔下人物“人情练达”的诠释和无边无际的悲悯,真正保留了原著的文学精神。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陕西人艺以经典名著来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改编,这是目前文艺创作的一种文化战略,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向战略。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如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艺术的方式反映民族的新面貌、新精神,是话剧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傅勇凡表示,他在尝试“高峰”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导演了《风云儿女》这部舞台剧。此次创作本着尊重历史的严肃创作态度,以大量文献为基础,以激情的含蓄,营造厚重、深沉、有悲剧意味的美学原则,力图真实地再现田汉、夏衍、聂耳等人所处的时代风貌,打造一部振奋民族精神,贴近当代观众,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在二度创作中,他将塑造一个个风云时代的真实人物,塑造成有血肉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形象,将他们塑造成有责任担当的风云儿女形象。他们是历史时代中一群有民族责任感、时代责任感的中华儿女,将自己的文化理想、艺术追求、人格操守与民族存亡、民族命运、民族奋斗深刻联结在一起。这部舞台剧将以诗意化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还原历史的真实、人物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他希望通过该剧的排演,使观众正确地看待那个风云年代,正确看待革命先辈们,从而引导当代青年严肃思考信仰的意义,感悟革命精神,将青年的价值与命运自觉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

  李亭结合自己的创作指出,她的创作更加强调的是真诚、坚韧、温暖以及豁达的胸襟。人生不是一路高歌一路鲜花,我们面临生命的凛冽,唯有真诚、坚韧、温暖、豁达可以化解,可以赋予勇气继续前行。生活洪流里的涓涓细流或一小朵浪花往往是灵感的源泉。无论是创作红军长征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彝海结盟”等重大题材,还是创作新中国建设中的“三线建设”,她都在采风中抓到能触动她、能和观众产生共鸣的普通人的情感。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蒙将军看了她创作的歌剧《彝红》非常感概,他说全剧没有看见元帅和小叶丹出场,但是一个小红军战士和彝族男青年,以及彝族姑娘的生死爱情里,却看到了燃烧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火种。创作话剧《记忆密码》的时候,在攀枝花采风时她找不到切入点。于是,她采访了老市委书记、老劳模,还有被人称为“攀二代”“攀三代”的六零后到零零后,坚韧、温暖、豁达,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特质。今天是一场关于“高峰”作品的讨论,她追求戏剧缩短和观众的距离,坚信生命本身就是一场通往高峰的跋涉。

  在主会场,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围绕当代中国戏剧“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江涛表示,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得以成功举办四届,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们的支持与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做了一个实验性的开拓,也走出了一条新的戏剧之路,带来了整个戏剧生产链的发展,感谢各位老师一直以来的坚持与坚守,希望疫情过后,能够再相聚在凉山。

  吴晓江在发言中指出,戏剧艺术创作应当有两个焦点,第一点是创作的基础在于观众,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在口号上迎合观众,而是要让观众懂得艺术的语言,能够引领观众的观赏能力,作为创作者,需要在今天的社会和观众之间构造出一个良好的桥梁。第二点在塑造人物方面,创作者的视野需要广泛,不要仅仅聚焦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还要关注人的性格和精神的多面性,努力观察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塑造“一句话说不透”的丰满人物形象。艺术家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有积极的态度,把我们的社会提高到更完善、更美好、更理想的境界去。

  杨硕认同吴晓江的观点。他表示,戏剧作品只有观众接受创作者传递的主题思想、艺术形式及故事情节等,作品才算真正意义上完成。同时,戏剧创作者一定要有精神层面的高度和清晰认知自己创作水平的能力。理性看待自己和他人作品,才知道自己从哪里出发。

  赵淼表示,中国戏剧“高峰”作品应该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应该具备立足民族且兼容并包的美学追求。对于正在面对种种困惑与困难,但依旧渴望发展的中国戏剧来说,不断探索中国戏剧的现代性和民族性依旧是我们的使命,推动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比肩对话更是我们的重任。

  李晏站在戏剧观众的角度谈到,近两年来国内戏剧节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从未中断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为更多的观众提供了观赏高质量戏剧的机会,也给了更多团队展示作品的舞台。在他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以戏剧不能是一味地迎合观众,应该用更高的艺术水准去提高观众的审美境界。

  汪玥结合自己多年的演艺经历,从一个演员的视角分析探讨了如何塑造一个好的人物形象。她认为,除了过硬的基本业务能力之外,只有对生活更加敏感,才能关注到人类情感层面的真实状态,深入了解人物角色内心的情感才是演员在舞台上最结实的抓手。她指出,一个好的演员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不限于任何方向。

  吕媛宁以广西地域性文化IP“刘三姐”新旧两版的创作经验为例,阐述“高峰”作品的时代性及应如何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她表示,现代的“高峰”作品除了本民族地域特色之外,还应符合现当代观众的审美标准,文艺创作者应该思考如何用现代化的手段讲述传统文化故事、丰富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新作品不应单一重复老故事,不应单单歌颂某种政策,而应该在规定情境下更多地关心人物复杂的内心状态。

  莫毅在发言中表示,民族题材应当成为当今戏剧创作的发展方向,“高峰”作品应具有普通作品所不具备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文艺创作在技术上,可以加入更多内容,结合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实现更具艺术性的表达。

  在分会场,课题组代表结合重大课题的研究和进展情况展开深入讨论。

  陈敏指出,立足戏剧作品自身的审美结构、审美特点,突出对戏剧创作实践的探讨,在扎根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且切实可行的戏剧作品质量提升建设方案,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宗旨。“高峰”是特定时代和民族文明新形态的最显著的标识,是以“活的形象”彰显大美的生命集合体,是由创作者的主观情智的主要特点、客观世界的主要特点、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及观众审美欣赏的主要特点组成的一个四维结构的形象有机体,人民性是其源头活水。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课题对当代中国戏剧“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研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美学根脉,旨在弘扬新时代的大美。

  曲士飞表示,解决当下戏剧缺乏“高峰”存在的根本问题,需要在很多方面共同发力。高峰作品应该与时代同心,和人民同心,去书写平凡中的伟大,苦难中的美好,困苦里的坚守,逆境中的追求。想要打造有温度有高度的艺术作品,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回到人民中去,倾听百姓的心声。

  李铭韬探讨了如何在电影和戏剧的互相促进中创作出高峰作品。他指出,电影和戏剧最本质的共性是观演关系。戏剧式的创作方法有着无穷的前延,戏剧在电影中的这种创作方法,不仅仅是元素和场景以及三一律,同时更是一种对电影整体美学的注入。他呼吁尝试将戏剧内容注入电影美学并搬上荧幕,或将电影内容搬上话剧舞台。

  尉恒维结合自己参与由郝戎教授担任出品人的《万水朝东》《风云儿女》创作实践的体验谈到,戏剧演出中塑造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应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动摇,其根基是艺术创作者能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能锐意创新。

  研讨会由郝戎作总结。他表示,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岗位的艺术工作者、专家、学者欢聚一堂使这场研讨会极具代表性。高峰并不只是阳春白雪,人们经常用高峰对标经典,就本质而言,很多经典创作都是以研究人为中心,于是产生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经典和高峰。精神的高度,思想的高度,创造“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这是对一代艺术家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艺术创作的目的。“最新最美”源于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欧阳予倩先生所说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艺术家要保有自由创造的心灵状态,要坚持去功利化的美学追求,要进行负责任的哲学思考,要唱响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未来,中央戏剧学院将同凉山文旅集团继续合作探索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助力文化振兴的同时,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不断向世界展示“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

两会场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供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戏剧影视“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研究》课题组

图片: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组委会、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编:陈予婧

责任编辑: 薛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