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管仲故里追寻生态文明的生生不息
公元前6世纪,当向往东方智慧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地中海沿岸游历并传播思想学说时,在遥远的东方,同样曾游历各地的管仲较之早一百多年,就以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的身份,辅佐国君齐桓公成为彼时的诸侯霸主,因而成就“华夏第一相”之名。
尽管所处时空不同,但这两位东西方的智者都对人与自然关系提出相似的思考。毕达哥拉斯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强调“和谐使得万物存在”;记录管仲及其门人言论的《管子》一书同样主张保护自然环境,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2600多年后,在管仲的家乡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生态理念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被称作“淮上明珠”的颍上县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淮河北岸,淮河最大支流颍河在此汇入。
正值候鸟南迁季节,两河交汇处的八里河自然保护区水清岸绿,万鸟翔集。水中有一座“鸟岛”,上面密密麻麻地栖息着野鸭、大雁等野生鸟类。
“八里河是一个湖泊,处在候鸟迁徙的路线上。”颍上县自然保护地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黄辉说,“我们禁止人们靠近或登岛,确保这里是纯粹的鸟类世界。”
自幼生活在淮河岸边的八里河镇党委书记王文新认真研读过《管子》,他注意到,管仲主张把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国计民生相结合,曾向执政者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成为各地的生态实践。“我们这里不但没有大型工业设施,也早没有了网箱捕捞、滥砍滥伐等现象。”王文新说。
良好的生态为当地拓展了新发展空间,也让很多当地人吃上了“生态饭”。2013年,八里河成为国家5A级景区。
“80后”农民刘德芳就是受益者之一。从在外地务工到10年前回到家乡依靠旅游业谋生活,“改变源于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让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
生态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施行。我国古代就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态制度意识。
管仲执政时,就曾主持制定一系列环保制度,比如不挖大山、不伐大树,为此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与官员。“当时的生态环境保护法令体系已具备一定规模。”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的研究人员说。
我国始终坚持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进入新时代,我国相继制定和修改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多部相关法律。
除了顶层设计,各级地方也不断出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颍上县,今年年初出台了《颍上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对环保职责进行进一步细化。
颍上县曾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颍河故道与新河道在绿荫里相互映照,仿佛进行着一场有关生态理念传承与创新的“千年对话”。
“颍上人很喜欢绿化栽树,也是自古而来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站在管子文化园的九合塔顶,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龚武指着如森林公园般的城区说。
管仲的生态理念不仅影响于中国。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经考证认为,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学都诞生于东亚文化。“而从《管子》一书着手探讨是合适的,这是流传至今的所有古代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典籍中最引人入胜的一部。”
“管仲和先贤们提出的包括生态理念在内的诸多思想精华,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龚武说。
当下的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在各项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古老东方智慧,已经融入现代化建设实践,成为国人接续求索的长期命题。
“接力棒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递,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在这里不断得到体现。”颍上县委书记张银军说,“我们也是接力者,有责任让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像自然万物一样生生不息。”
(记者李亚彪 赵一宁 刘方强)
新华社合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