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常
▲常州城区(2023年12月2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
▲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车间,机械手臂进行焊接作业(1月1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
▲常州市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人在车间忙碌(2023年12月22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
▲江苏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人头济济(2023年12月2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磊摄
▲观众在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参观(1月3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磊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 亢 张展 秦华江 杨丁淼
俯瞰长三角,常州居中:东西向,位于沪宁走廊中段,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南北向,越太湖可达杭州,淮泰常铁路建成后,常州便打通“任督二脉”——不仅贯穿苏南苏北“生命线”,更能北接山东半岛及京津冀经济圈,南接杭州都市圈。
放眼全世界,常州正以“黑马”之姿抢占新能源产业“中心”:2023年出口“新三样”产品299.7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国每出口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产自常州。
人有人设,城亦有城设,工业是常州最鲜明标识。40年前“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如今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去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80亿元,为“万亿之城”提供核心支撑。
盘活传统产业、布局新兴产业、谋划未来产业,“实业立市”已是寻常路,“万亿”之后还要寻找常州的新路。虽已立于新能源风口,常州并未止步,又将目光投向氢能、碳纤维、合成生物等产业,并以“十五年成城”的城市抱负,启动建设“两湖”创新区。
如何把地理上“中心位置”,转化为城市竞争的“中心地位”?“持平常心、持久发力”是常州答案,由此行稳致远,从“寻常”迈向“超常”。
“新”向往之
笃行必至
从接近万亿到正式官宣,常州城市热度不断攀升。各界关注焦点在于,“苏锡常”三兄弟里似乎名气最小的那个,原来一直在产业主赛道默默“狂飙”,终见“繁花”——10年间经济总量翻倍,近两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跑苏南,成为“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的万亿级城市。
一组数据可解释这座“万亿之城”的不同寻常:国家工业41个大类,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5个,同类城市中最完备;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均领跑全国同类城市;拥有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全国产业版图中打上鲜明的“常州地标”。
实体经济百花齐放,新能源产业无疑是最亮眼的一束。
去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67.8万辆,独占江苏七成;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3400余家,基本形成产业闭环;“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常州声音”也回响在国际舞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边会活动在阿联酋迪拜举行时,常州是唯一受邀线下发言的中国城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全球化与发展战略司司长柯睿智称,“常州不断进行结构性转型,在新能源和电动车发展等方面持续走在前面。”
“新能源”这篇文章,几乎所有城市都在作答,常州究竟做对了什么?
久久为功,厚积产业“能量”。从2013年谋划新能源汽车产业算起,刚好“十年磨一剑”。引进当时产量还有限的比亚迪和只有3页PPT可展示的理想汽车——这也是目前屈指可数实现盈利的国产新能源车企,去年四季度比亚迪更是超过特斯拉,成为单季度全球销量最大的纯电动车制造商。常州诚意满满,两大整车“链主”也给予足够回报,引来众多核心配件企业,包括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领域头部公司。
避免内耗,增强统筹“能力”。新能源赛道“坡长雪厚”,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问题无可回避。常州擅长“军团作战”,县区和开发区锁定产业链不同环节,定位清晰、相互补位;鼓励拓展海外市场,并尽己所能帮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常州整车出口已占江苏半壁江山。
调高定位,提升城市“能级”。“百名院士常州行”“百名跨国CEO常州行”,两场活动尽显自信:洮湖畔建设用地“5年未售一寸”,金坛却划出两千亩土地、数十亿元资金,迎候河海大学新校区两万学子;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先后落子,一流科研“矩阵”逐渐成型;伴随新能源产业崛起,“龙城英才计划”不断升级,2019年以来人才净流入超50万……
一生中最紧要的几步,往往决定人的命运,城市也如此。抓一时“风口”已不易,将其变为持久“风向”更为难得。
常州市市长盛蕾说,产业培育和创新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需要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成长、容得失败,不管路上有多少爬坡之艰、涉滩之险,都要坚持从长、从专、从教。
“去常州看看”,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最近经常这样推介。合成生物学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通俗解释,牛肉猪肉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淀粉可以用光来合成,颠覆既有认知的生产方式将进入工业产线。
即便受疫情困扰,常州率先出手,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建成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勤奋拼搏的精神、极高的工作效率、敢于创新的勇气,将助力常州成为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的制高点。”黄和说。
常州已在多个高附加值赛道开始新一轮卡位: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产值全国第一,碳纤维产值占全省三分之一;协作机器人产量全国第一,国内每4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武进造”;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拿下了全国首个氢能源机车出口订单,打造国家氢能装备质检中心等高端平台……
与新旧动能转换同步,常州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常州”沿沪宁铁路东西向发展;改革开放后,武进、新北“一体两翼”,助力城市框架向南北拓展;近年来溧阳、金坛崛起,常溧一体化、常金同城化加快推进。但整体来看,中心城区偏于一隅、辐射带动效应不足,老城区密度较高、空间受制。而“两湖”创新区处于全市地理中心,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可盘活全局。
把不可多得的山水资源变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吸引产业、科技、人才聚合裂变,在更广领域释放新质生产力。
揽湖听潮,感知未来。滆湖190平方公里的水面与洮湖90平方公里的水面合力加持,“两湖”区域已集聚中以创新园、中德产业园等重量级平台,及理想汽车、蜂巢能源、星星充电等新经济浪潮前沿企业。
“我们的万亿之路,是改革开放壮阔全景的生动缩影,是中小城市内生驱动、内涵增长的典型案例。”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常州要加速将“发展之势”转化为“竞争之能”,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滆湖上掠过的长风,掀起洮湖的片片涟漪。俯瞰“两湖”创新区,轮廓似一只振翅飞翔的蝴蝶。有3200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常州,新产业与新城市空间交相辉映,向“新”图强、又一次“破茧成蝶”。
细“治”入微
山河永续
数九寒冬,金坛茅山清冷异常,却挡不住登山客饱览“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热情。大多数游客不知道茅山也是“盐山”,千米深处藏着若干个千年采盐遗留的盐穴,其中一个约105个游泳池大小的盐穴被制成“充电宝”:用电低谷时,利用电能将空气压缩到盐穴中;用电高峰时释放高压空气转换为电能。这个电站一个储能周期可存储电量30万千瓦时,相当于6万居民一天的用量。
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变为生态性有机思维,将废弃的“密封巨罐”打造为经济和生态价值兼备的“盛金之坛”。
由中盐、华能集团和清华大学三方研发共建的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攻克了压缩机等数十项技术难题,不仅帮助电网削峰填谷、助力更多新能源消纳,还消除了潜在的地质、生态风险。华能江苏公司储能项目生产部部长庞里波介绍,茅山还有诸多类似的废弃盐穴,都可充分利用,为常州乃至其他城市解决用电负荷。
被反哺的不仅有“名山”,还有备受呵护的“大川”。
常州人将长江看得很重,贯穿新旧城区的两条南北大道,分别叫通江路、长江路。江苏八座长江沿线城市中,常州岸线最短,仅有25.8公里,江边一度烟囱林立、工厂扎堆、渔船密布,化工企业离长江最近约一百米,而如今江景壮阔,生态岸线占比达80.6%,位列全省第一。
巨变背后是“壮士断腕”的抉择。2019年以来,常州累计投入超100亿元,安全拆除45家滨江化工企业,重新布局现代化产业链。复绿面积超3300亩,形成“十里绿廊”,建成万亩生态林,并加快建设长江生态文化公园。
常州地处太湖上游,只拥有占全湖1.9%的湖面,但与对待长江一样,用心守护每一寸水面、与大江大湖共生共荣。
一泓江水入太湖前,不少要在常州入洮、滆两湖。常州持续推进污染治理攻坚战,围网养殖发源地之一的洮湖,已从湖中围网密布、湖滨排污企业林立,蜕变为“全湖不见围网、岸边草木葳蕤”;历经常态化捞藻清淤、退渔还湖两万多亩,滆湖里51万平方米的人工“水下森林”摇曳生姿。近期,“AI+人工”监测洮滆片区创下历年单次观测鸟类数量之最。
鸟类作为大自然的信使,它们“择地而栖”,用翅膀标注生态指数,是最公平的“生态代言人”。常州市副市长夏思军介绍,近年来,“两湖”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为野生鸟类的栖息越冬提供了良好环境,太湖“前置库”“净化池”作用不断彰显。
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PM2.5浓度绝对值排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滆湖水质持续改善,洮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最新发布的这组数据,成为常州“高质量迈入万亿之城”的生动注脚。
事实上,常州这两年备受瞩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想观察当年赫赫有名的“苏南模式”发源地,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城市与产业、城市与自然的空间相融和谐共生。
乡镇企业蓬勃兴起,驱动苏南彻底迈向工业化道路;走转型升级、国际化之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是苏南模式的二次嬗变;依靠创新驱动转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新苏南模式”应有的现实模样。
“空间重构、山河重整、乡村重生”,常州推动生态、生活、生产、生意“四生合一”的系统重构,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洮湖畔,中创新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车间里,工程师们正调试新品、加速量产,这款圆柱电池采用新材料,通过优化结构减少内阻,改变电子流动路径提高效率。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介绍,新产品充电十分钟便可“满血复活”,续航能力提升至此前的120%。
一如这家世界级企业优化电池内部结构、增强能量密度,常州持续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增强城市“续航”能力。
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溧阳、金坛山水自然资源独特,充分释放生态“磁吸力”,落户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载体平台,集聚宁德时代等重量级企业,催生了完整度达97%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智”造之美与山水之美相得益彰。
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在工业起步较早的武进、新北、经开区,以长江大保护为引领,结合太湖治理,聚焦电镀、铸造、涂料、印染等行业,推动“危污乱散低”企业整治提升、腾退土地空间,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数均居全省前列,有望实现10多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
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作为生态空间受限、功能空间紧凑区域,钟楼和天宁以“城中有园、城景一体”的理念,见缝插绿、留白增绿、街角延绿、腾退换绿,口袋公园、生态湿地随处可见。率先实现封闭式收费公园围墙拆除、免费开放,“市民公园市民享”的做法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常州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市域特色的“两山”理念实践路径,一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都市文明与田园诗意深度交融、城市记忆与农耕乡愁山鸣谷应的画卷徐徐展开。
在常州南山的绵延叠翠间,一道“彩虹”在丘陵中起伏。行驶在这条由红黄蓝三色标识描摹的“一号公路”上,目之所及皆青翠,不时有白墙黛瓦的村落、湖泊和飞鸟映入眼帘。公路串起溧阳大小村落与旅游资源,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
既为生态版图扩面、又为绿色发展扩容,推动“静躺”的资源转化为“涌动”的财富——对常州全市而言,这也是接力铺就的“一号公路”。
持平常心
谋超常事
衣袍折纹厚重如江水波浪,踞坐如山注目冥思若听江水拍岸——京杭大运河畔东坡公园内,名为“大江东去”的这尊雕像曾获全国大奖,也是常州网红打卡点之一。
苏东坡平生十余次来常州、并选择终老于此,在常州采访期间,这个故事记者听本地人反复提起,一代文豪的坚韧放达恰好契合了城市气质。
起伏有常,把长期主义当做平常,城市方能长远。
人生自有波澜和起伏。苏东坡一生漂泊,处于人生最低谷依然“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使是贬官后也能随遇而安“此心安处是吾乡”。但终其一生,唯有常州是他的主动选择,“眷此邦之多君子”。
城市总有辉煌与低谷。改革开放之初,常州涌现出金狮自行车等一大批名品名牌名企,“工业明星城市”风头强劲。然而时间推移,在星光耀眼的苏南板块,一度被调侃“苏锡无常”。历经坎坷波折、起起落落,终于迎来新能源产业的全面爆发。
静待花开。“不仅要永恒立起来,而且要勇敢立在潮头。不光有恒心,更要做成恒业。”汪立平在外地离职创业发展并不顺利,来到常州成立江苏恒立高压油缸有限公司后,潜心研发打破国外垄断,给挖掘机装上“中国心脏”,30年筚路蓝缕,成为国内液压行业“单项冠军”。
包括恒立在内,常州的“隐形冠军”数量居国内同类城市之首。常州企业不急于扩张规模,更在乎能否做成“百年老店”。正是这种专注执着,成就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6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2家。
道阻且长,致广大而尽精微,小微亦可非常。
宏微科技公司墙上挂着成立以来历年的“全家福”,记录了三人创业团队发展为近千人科创上市企业的奋斗历程。宏微主营产品是不到10厘米的功率半导体芯片,以年均65%的增速,产值规模已达15亿元。创始人赵善麒相信“宏图之志,成于细微”。
微亿智造深耕多年,自研AI图像感知技术进行高精度、快速外观缺陷检测,帮助两千多家工厂实现智改数转,获得工业AI质检解决方案全国前四的市场份额,诠释“始于微而终成亿”。
常州人不怕从小做起,甚至可以从无做起。原本旅游资源并不丰富,“无中生有”打造恐龙园等A级景区41家,2021年以来,文旅项目投资位居全省第一,旅游接待总人数位列全省前列。
巷陌寻常,在江南意蕴的接续中,文脉沛然悠长。
常州人将季札视为祖先,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的“南方第一圣人”三度“让国退耕”,才有季子封邑于延陵。低调谦逊之千年遗风,至今从常州园林名称可感——近园近乎似园,约园约乎成园,意园意之如园,未园尚未成园。
常州坐拥穿城而过的运河、奔腾入海的长江、山温水软的太湖——水,至柔亦至刚。生生不息的江南水韵孕育出儒雅谦逊但不乏刚直血性的城市性格。一条青果巷,区区几百米,飞出了“江南第一燕”瞿秋白,“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张太雷“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谋将来永远幸福”;“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恽代英“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
常州方言在吴语区里偏硬,自带强悍和自信。从“季札三让”到“常州三杰”,涌现一长串闪耀中国历史的常州名人。“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因伤寒而落下残疾的左腿,从初中文凭起步,27岁成为清华大学教授,每天只睡5小时才换来《堆垒素数论》的惊艳世界。“我本人的最大愿望就是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华罗庚是毋庸置疑的天才,执着与坚韧更写满一生。
如果将镜头再拉近一些,这份感动常在。横山桥镇五一村原党委书记梅鹤康将曾经贫瘠的土地,打造成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的百强村。2014年正值“美丽乡村”创建收官,他却被诊断为喉咽癌,声带被切除,靠写字板书写交流。口里无言,心中有歌,梅鹤康生前移栽到村口、象征朴实初心的朴树如今亭亭如盖。
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产业培育上始终追求突破。常州人董才平创办的中天钢铁,跨过长江“二次创业”,来到黄海之滨的南通,总投资千亿元的绿色精品钢项目仅用578天,就实现业界13年才能完成的施工进度;再到古淮河畔的淮安,精品钢帘线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常州博物馆不久前举办“三星眩耀——金坛三星村遗址特展”,一件史前文物“云雷纹陶豆”吸引大量参观者驻足,这是国内目前所见云雷纹最早的实证。与此同时,考古人员仍在这件器物出土的常州三星村遗址现场作业,孜孜以求比良渚文明更早的确证。
“云雷在天,神于百物。”云雷纹有延绵不绝和生生不息之意。在一望无际的洮湖边,校园内徜徉的河海大学学子会发现,这一古老纹饰就印刻在桥梁望柱的浮雕上;在开通不久的沪宁沿江高铁金坛站,赴南京、上海出行时间缩短一半的旅客,抬头可见被云雷纹装点的站房穹顶。
知所来,明所往。5500年前,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图案寄托了常州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迈入万亿之后,今天的常州人相信,山水之美激荡创新之力,交通中轴必能左右逢源,常州终将驶向“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