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国际

解密新兴全球关键金融基础设施“阿拉丁”的威力与威胁

2024-06-03 10:05:5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国际

  新华社专特稿(韩冰)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研发出一体化资产管理平台“阿拉丁”(Aladdin),用于管控投资风险、优化资产配置。该平台经过数十年迭代更新,已成为世界级关键金融基础设施,用户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千余家重要机构和企业,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济总量。业界专家认为,“阿拉丁”平台的应用状况、发展前景和潜在风险值得密切关注。

西方金融界不可或缺

  综合资料显示,“阿拉丁”的全称为“资产、负债、债务和衍生品投资网络”,是一个具有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的电子平台。该平台于1988年启用,最初仅供贝莱德内部使用。后来贝莱德发现该产品具有巨大市场需求,1999年开始对外销售。

  在本世纪头十年美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金融危机中,“阿拉丁”表现亮眼。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贝莱德借助“阿拉丁”平台有效避险并盈利,和雷曼兄弟等华尔街投行的损失惨重乃至破产倒闭形成鲜明对比。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期间,贝莱德用“阿拉丁”平台为美国财政部、美联储以及摩根大通、美国国际集团等华尔街巨头迅速完成资产状况分析、制定不良资产处理计划,还为日本、挪威、新加坡等国主权基金提供关键咨询服务,效果受到广泛认可。此后的2009年欧债危机中,欧洲央行、爱尔兰和希腊政府都开始使用“阿拉丁”应对危机。

  经过危机检验,“阿拉丁”赢得良好口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大量重要用户。如今,微软、苹果、谷歌母公司“字母表”等美国大型上市公司、全美几乎所有重要银行都使用“阿拉丁”,世界排名前十的保险公司中至少有一半使用这一平台,瑞士、日本、以色列等多国头部资产管理企业、政府养老基金或央行是这一平台客户,甚至先锋领航、道富环球投资管理等贝莱德的主要竞争对手也购买了“阿拉丁”。

  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姚凯介绍,在一体化资产管理平台市场,“阿拉丁”已占据类似微软“视窗”系统在电脑操作系统领域所拥有的垄断地位。一些大型跨国资产管理公司将“阿拉丁”视为资管市场的“重要支柱”,称之为“不可或缺的氧气”。

  为避免成为舆论焦点,贝莱德从2017年起就不再正式公布“阿拉丁”的用户数量和管理的资产规模。贝莱德2023年财报显示,该公司2022年“阿拉丁”销售收入达到约14亿美元,年度增长超过7%,在公司营收总额中占比达8%。舆论广泛认为,1988年创立的贝莱德正是借助“阿拉丁”才在40年内成功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打造出覆盖万亿美元级财富的“资管帝国”。

风险防范和信息聚合能力突出

  “阿拉丁”的成功和贝莱德重点塑造该平台的三个核心竞争力有关。

  首先,全面系统的风险研判能力。据“阿拉丁”平台的官方网站介绍,该平台每天可以监测2000个以上风险因素,每周执行5000个投资组合压力测试和1.8亿个期权调整计算。外媒披露,“阿拉丁”由数十台超级计算机支撑运行,拥有高质量海量历史数据库,并可在此基础上使用随机抽样技术生成股票和债券的走势预测图,发现不同类型资产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决策者进行日常风险评估。

  “阿拉丁”还可用于评估“黑天鹅”事件风险。它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然后模拟“新的重大疫情暴发”“俄乌冲突战事再次升级”等重大极端事件状况下金融市场的相应走向,并一目了然地展示现有投资组合在相应极端状况下的盈亏情况。

  其次,高效实用的信息聚合能力。“阿拉丁”平台犹如一个神经中枢,将整个投资流程有机连接起来。“阿拉丁”平台负责人罗布·戈德斯坦说,通过使用“阿拉丁”平台,贝莱德实现了“一个系统,一个数据库,一套模型”,把一个数万名员工的企业变得好像一辆“只有一个仪表盘的汽车”。

  强大的信息聚合能力使得“阿拉丁”可以按照客户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以色列央行就通过“阿拉丁”平台,设置了符合其需要的一篮子货币基准,从而更好地衡量其外汇储备的回报率。

  最后,不断升级的迭代更新能力。2006年,贝莱德并购美林投资管理公司,使“阿拉丁”平台得以覆盖股票和欧洲金融市场业务;随着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阿拉丁”平台推出资管领域首个全球气候风险评估应用,以满足客户评估气候变化导致的投资风险的需要;今年1月,贝莱德推出“阿拉丁”平台的人工智能助手,为客户提供平台专用大模型,便于客户更便捷地在“阿拉丁”后台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翻译资料,形成初步投资报告。

  姚凯注意到,贝莱德去年对智能技术芯片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加注,例如以12.5亿美元收购技术领先的基础设施投资平台,在算力和数据方面进一步垒高行业壁垒。

警惕资本集团干预决策

  多方资料表明,“阿拉丁”为全球资产管理提供了先进科技工具,但随着它成长为全球性关键金融基础设施,该平台带来的一些潜在风险也需及时防范。

  首先,这一系统可能导致部分金融界精英投资者形成认知依赖,进而集体决策失误。资金规模超过500亿美元的美国养老基金——“洛杉矶县雇员退休协会”担忧,类似“阿拉丁”的金融科技平台可能导致重要投资者以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评估体系去研判市场风险,结果集体漏判误判。

  姚凯说,如果大量金融交易决策者的数据和方法均依赖单一的“阿拉丁”系统,导致形成决策趋同的“羊群效应”,这本身就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金融危机史来看,当人们都过于信赖某种风险评估体系时,往往会反受其所误。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典型案例。危机发生前,市场投资者普遍高度信任穆迪、标普等国际评级机构对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的信用等级评估,几乎完全忽视了这些产品违约的重大风险。

  第二,有可能给系统性风险监管制造新“盲区”。英国监管机构金融行为监管局认为,“阿拉丁”这样的大型平台管理巨量财富,提供的决策方案一旦失败,可能对投资者和消费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损害市场完整性”。同时,“阿拉丁”这样的平台也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不排除网络攻击造成大量泄密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

  最后,这一平台加大了资本集团干预政府决策的风险。彭博社说,如今很多人都把“阿拉丁”看成美国政府的又一个分支机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美国财政部多次和贝莱德签订利润丰厚、金额巨大的资产处理合同,但这些合同基本没有走正常的招标程序。公开资料显示,“阿拉丁”和其背后的贝莱德,至今都没有被美国监管部门纳入系统性风险机构监管名单中。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