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文化

首次大运河全流域考古成果展在扬州展出

运载千秋 “铲”释文明

2024-06-21 10:47:0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文化

  ▲5 月16 日,观众在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孟德龙摄)

  蜿蜒近3200公里、贯穿南北5大水系、流经8省(市),这浩渺长河是中国人历经风雨沧桑,与自然共同完成的壮丽奇观。

  穿越2500多年,大运河以世所罕见的时空尺度流淌至今,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与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中运博展出,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展品集体亮相。

运载千秋,生动诠释大运河保护传承故事

  一粒炭化粟,窥见“超级粮仓”背后的隋代繁华;一颗牙齿,走近隋唐大运河开凿者隋炀帝的千古霸业;一把“王”铭铜矛,见证越地先民舟楫渡生的拼搏意志;一个“闸”字碑,记录大运河绵亘数千里的沧桑历史……

  作为首次大运河全流域考古成果展,“运载千秋”一经推出就获得极高关注,开展一个月以来,逾30万人次参观:有人来“寻宝”,网友“这里是万秋”说:“展出的菱花形打马球图铜镜细节生动、实在精美,遥想当年美人照镜,何尝不是一种穿越千年的浪漫”;有人按图索骥,来自上海的观众赵润瓷观展后直奔“闸”字石块的出土地——淮安板闸遗址,只为一睹古代水工遗存的原貌。

  一个反映运河主题的博物馆,如何将一个运河特展做得有别于馆内基本展陈,让观众耳目一新?策展团队与运河沿线30多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论证研讨,最终确定以新时代大运河全流域考古成果为主题。

  据不完全统计,新时代以来,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处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处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运河经过十年保护、传承、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展览要展示的。”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展览策展人林留根说。

  “一条大河蜿蜒近3200公里、绵延2500余年,将这样巨大体量的文化遗产浓缩在8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要重点突出、类型兼顾,难度不小。”中运博典藏征集部主任刘勤说,展览确立了大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考古、大运河城市考古、大运河工商及海丝文化考古等主要板块,全景式反映运河考古、运河文化。据此,运河沿线30多处重要遗址入选。

  有了“骨架”,“血肉”何在?策展团队前往遗址现场搜集资料、筛选文物,至少要做到四个“兼顾”:即覆盖不同地区,大运河沿线8省(市);涉及不同时代,从春秋开凿到隋唐贯通、宋元繁荣、明清鼎盛时期;涵盖不同质地,陶瓷器、金属器、碑刻等;反映不同内涵,包含商贸往来、对外交流、运输功能、生活与文化等。耗时两个月,共向来自全国24家考古文博机构借展240余件(套)文物,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展厅中,一处可超高清、近距离窥视大运河连通者隋炀帝牙齿的“洞眼”是最受观众欢迎之处。“在展陈形式上我们注重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刘勤说,除了广泛运用场景复原、投影、多媒体、模型、互动体验区等展示手段,展览中还设置了像窥视隋炀帝牙齿这样的“彩蛋”共十处,供观众探索,感受考古揭秘的惊喜,既见微知著,又体验丰富。

  与展览同步,中运博还将展览中不同城市重要考古成果进行串联,开发“双城记”研学游,领略运河文化在当代焕发出的新活力。

  “依托新时代大运河考古的重要成果,深入挖掘它们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采用多种形式,力争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大运河。”中运博馆长、展览策展人郑晶说。

“铲”释文明,大运河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

  “在申遗过程中,考古发现揭示大运河的原真性价值,为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充分实证。申遗成功后,考古人员持续深耕这条承载中华文明血脉的宝贵遗产,不断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考古实证。”林留根表示,珍贵文物引人关注,但更重要的在于文物所揭示的文明内涵。

  “一条古汴河,半部汴梁史。”900多年前,人们站在北宋东京城地标州桥上,听周边商铺人声鼎沸,见汴河水潺潺而过,水面上倒映着南北两岸石壁上的浮雕,呈现“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2018至202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河道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了唐宋至明清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填补了中国大运河开封段遗产的空白,被评为“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开封州桥遗址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周润山至今对壁画发现的那一刻记忆犹新。“刚开始清理出的多是明清时代的遗迹,心里很着急。逐渐清理出靠近桥体的石刻,发现了小面积刻有花纹的石壁,与宋代《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吻合,这才感觉到有戏!”

  不仅是河道,水闸、水坝、桥梁等水工遗址也在考古人员的努力下浮出水面。《宋史·河渠志》中曾记载当时利用“木岸狭河”技术清理大运河泥沙淤积。在安徽淮北柳孜运河遗址、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宿州埇上嘉苑运河遗址、河南开封州桥附近汴河遗址中,考古人员均发现了“木岸狭河”遗迹。“大运河是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更蕴含了中国人接受自然馈赠并同自然对话的古老智慧。”刘勤说。

  从唐代洛阳城、河北邯郸大名府故城、杭州城等繁华都市,到河南洛阳回洛仓遗址、河南浚县黎阳仓遗址、天津十四仓遗址,从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到越窑、邢窑、磁州窑……文物无言,却实证了大运河作为内河航运的重要河道,促进了南粮北运、商业贸易、人员往来,巩固了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支撑起中华文明和谐进步与长期繁荣的重要作用。

  展厅中,一只唐代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吸人眼球,其釉面明亮,釉色青绿,犹如一汪湖水,底部刻有“公”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谢西营介绍,有关秘色瓷产地的争议长期存在,直到浙江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被发现,此处出土的秘色瓷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实证秘色瓷产地在上林湖,通过大运河送到中原供皇家享用。

  大运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江苏如东国清寺遗址、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浙江宁波明州罗城城墙遗址(望京门段)的新发现,展现出运河与海丝文化的深度勾连,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的和平特性。

  “尽管中国大运河诞生之后有着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但是,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大运河文化主轴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文脉的历史细节、独特智慧越来越多地被呈现出来,生动诠释和有力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林留根说。

与古为新,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建设典范

  从空中俯瞰,中运博的造型如同一艘巨型船只,融入风帆元素,停靠在古运河畔。

  “以前说到扬州,游客必去的是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东关街,现在我还会推荐,一定要去一趟中运博。”扬州一名网约车司机对记者说。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以沟通江淮,被视为中国大运河开凿的开端。作为“运河长子”,扬州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中运博作为一座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是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标志性项目,其展览和运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南京博物院具体组织实施。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透露,在建设和展览策划初期,中运博就被定位为一座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应成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定位起点如此之高,但筹建工作却颇似“白手起家”。郑晶说:“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零藏品’起步。”

  自2021年6月建成开放至今,中运博成为一座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截至2024年5月底,已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超830万人次,线上观众超2亿,7个自有平台粉丝数量超320万。

  回顾这无中生有、从有到优的三年历程,郑晶将其总结为三个创新实践:首先是藏品征集上的新思路。牢牢抓住“一切为了展览的需求而征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对今后发展趋势的研判,通过做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展品的交接和移交、强化国有文博收藏单位间沟通、利用数字资源和复制品代替传统文物调拨等方法,在短时间内完善展品体系。

  其次是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校准新定位。不仅满足参观者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求知需求,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以差异化策展理念,借助多元化、趣味化、特色化和数字化的展示手段满足分众需求;在旅游目的地打造方面,注重旅游氛围、提升服务设施、增强展览体验、营造时尚环境、增设互动项目,达到展览、展示和展演场所有机统一;在区域影响力方面,以展览为窗口与世界运河城市广泛开展合作,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外交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是提供多元沉浸化的新体验。“很多人说在我们馆参观特别费电。”郑晶笑着说,例如“运河上的舟楫”“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等都是“吃”掉手机电量比较多的展厅。这座展厅融合了实体展陈和数字沉浸,活态化展示大运河百舸千帆的胜景,让人忍不住举起手机记录分享。

  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在展览层面丰富了中运博对大运河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更有利于这座年轻的博物馆扩大影响力、传播力。在各个社交媒体发布的榜单上,中运博始终名列前茅,成为打卡宠儿。网友辣评的“扬州铁人三项”里,除了指瘦西湖、皮市街的人从众,就是这里的门票“一票难求”。

  “从零开始的中运博在类型、理念和展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让博物馆成为呈现运河文化、两岸美好生活、全线文化遗产交流、全球运河城市互鉴的重要平台,为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典范。”江苏省文旅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拾峰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蒋芳 邱冰清)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