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

意尚灵均:屈原故里行思记

2024-06-28 11:02:4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

▲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秋色。 新华社发(王辉富摄)

  侯军

  这是何等神奇的一片山水,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竟能在两千多年前孕育出一个如此高贵的灵魂,那么忠贞,那么深沉,那么孤傲,那么多情……眼前的群山在车窗外一掠而过,一条条江河在山脚下蜿蜒。哦,这是香溪河;哦,这是九畹溪——“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早年背过这句诗,一直误以为“九畹”只是一个数量词,是与“百亩”对仗的,没想到,在屈原故里还真有这样一条溪。一瞬间,那诗句似乎与这眼前的溪水叠映在一起,顿时鲜活起来……

  不到秭归,不到乐平里,身为自诩的“一介文人”,总是感到一种隐隐的遗憾。毕竟,从少年时代就开始闻知并接受屈原文化的滋养。人生之路漫长又短暂,转眼间,乌发如雪,两鬓飞霜,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是颓然老者。向往多年,梦游数次,吟哦几番的屈原故里,我终于来了,虽然有点晚,但这颗诗心,依旧是仿若与屈子初见时的少年!

少年时遇见屈原

  少年时遇见屈原,是在那个迷茫的年代。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看到当时报纸上刊登了一个醒目的消息:毛泽东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赠给他的礼物是一部线装书《楚辞集注》。报上的照片非常清晰,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陌生的书名。上课时,我问了语文老师,得到的回答是,这本书里有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诗,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下课后,我到学校图书室咨询有没有《楚辞集注》这本书,老师说有,但都还封着。那时,所有古籍都被列为“封资修”毒草,禁止借阅。刚好我书包里还带着那份报纸,忙拿给老师看:连毛主席都拿这本书送给国际友人了,那书一定不是毒草了吧?老师沉思片刻说,我去找找。就这样,我第一次借到了屈原的诗集。

  一个没有任何古文基础的初一学生,要读懂《离骚》《九歌》等诗篇,其难度可想而知,只能是囫囵吞枣。不过,《离骚》里那些流传甚广的警句,却很快就记住了。刚好,当时要举办一个“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展”,我平时喜好写字,经常帮学校写大标语,学校里有一位叫吴竹生的老师是书法家,他点名让我提交一幅作品参展。我当时还不知道宣纸为何物,还是吴老师送给我几张宣纸和一支毛笔。可是写什么呢?我立即想到刚刚读过的《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吴老师很赞成我写这个句子,他让我先在废报纸上多做练习,等练熟了再写。一时间,我的小房间里,桌上床上地面上,到处都铺展着“路漫漫……”

  我的第一次“书法演练”,就这样与屈原结下不解之缘,那年我15岁。

青年时遇见屈原

  青年时遇见屈原,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上世纪70年代末调入《天津日报》,在农村部当记者。从小生长在大城市,一步迈进贫穷凋敝的乡村,内心受到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那几年,我长期在天津郊县奔走,目睹众多农民家庭的困境;随社员们一起下地干活,亲身感受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挣不了几分钱”的劳苦和困厄;我也报道过农民们对变革土地经营方式的热切渴望,深切体悟到农村社会变革的迫切性……触景生情,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屈原,想到了《离骚》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把这两句诗用毛笔写下来,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每天一上班就能看到,时时警示自己。就在这句诗的下面,我还写了八个小字:“为民请命,记者天职”。

  忧国忧民、甘愿抛洒激情和热血,青春年华紧跟着改革开放脚步一路前行,我给自己起一个“寄荃斋”的雅号——寄荃,一望可知是取自鲁迅先生的名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再往前追溯,就会遇到屈原,遇到《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我很喜欢这个斋号,即便淡化其忧时伤世的底蕴,单看字面,也非常喜欢:“荃者,香草也。或解为菖蒲”。试想一下,每天向世界寄送香草,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为此,真该感谢屈原,感谢鲁迅。

中年时遇到屈原

  中年时遇到屈原,是缘于自己的女儿。当女儿也成为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妻子在友人的建议下,决定让她背诵《离骚》。我起初用毛笔将《离骚》原文抄录成竖条,挂在女儿的床头,让她一段段背诵。可是《离骚》文字确实偏长,单靠每天早晚时间来背诵,显然不够。女儿就把字幅叠起来带在书包里,以便随时取阅。薄薄的宣纸,很快就皱损破烂了,妻子只好改用打印纸,把一段段原文用大字打印出来,一张张编好号,方便孩子携带阅读。

  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加码,硬要她背诵这些两千年前的文字?简言之,我们深知这些流传千古的诗篇,是可以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相较于课堂上灌输的那些通用知识,这些文字的分量更重,也更有价值。我至今还很佩服女儿的学习韧性和刻苦毅力,大约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吧,她终于把《离骚》背了下来。

  陪着女儿背《离骚》,也给了我一次机会,得以重温屈原的伟大诗篇。而此时,我已从故乡天津迁徙岭南,亲身尝到孑然一身、流浪异乡的孤独与酸楚,也体味到种种人生的甘苦况味。《离骚》中的许多诗句,少时不解其意,如今却直击心灵。由此,我更加理解屈原,也更加敬佩这个傲寒若秋菊、高洁如兰荃的不朽诗魂。

晚年遇见屈原

  如今,我已花甲又五,已超过了屈原自沉的年龄。如果有人问我:晚岁遇见屈原,缘于何物?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缘于一方印章。

  近十多年来,我醉心于制作集印诗词,将闲章之印文重新排列组合,演绎成诗。这是一件极孤独、极费力、独自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营生。在南开大学赵钧教授的画室里,我偶然发现了一枚印章,印文为“意尚灵均”,顿时眼前一亮。“意尚灵均”这四个字真是深得我心。屈原在《离骚》开篇曾自报家门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从此,这个表字叫“灵均”的灵魂,从宜昌秭归县乐平里的山间小路走了出来,走过了香溪河,走过了九畹溪,走过了楚都郢城,走过了水自东向西流的溆浦……直至最后,投身于汨罗江中,“从彭咸之所居”。他将自己的一生,祭献给他所挚爱的祖国;他以行吟泽畔的步履,迈进了中华文化的殿堂;他以瑰丽浪漫的华章,标名于世界文化名人的璀璨星空之上。

  灵均先生啊,我徜徉在你的故乡,听着乡人用楚韵吟诵自己的诗篇,看着乡亲们在你的塑像前为你招魂,一声声“魂兮回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伴着乡音楚韵,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副刊同仁一道,郑重地向屈子塑像鞠躬致敬,并虔诚地在屈原灵前,献上了一盆清雅的兰花,心中默祷着:灵均先生,我虽来迟,然此心犹似与你初见时的那个少年……

  灵均先生啊,你以一生的蹉跎、一生的求索、一生的奋争、一生的吟哦,成就了一个爱国诗人的伟岸高标,化育成被历代文人所崇尚所敬仰的风骨与人格。是的,我喜欢“意尚灵均”,这不只是一方印文,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修为、一种人生路向,我要身体力行地追随灵均、学习灵均、感悟灵均——我相信,不止是我,天下文人,又有谁不是“意尚灵均”呢?

  自2013年的“集印为诗”深圳首展,我的集印之旅已行走了十年。可以说,“意尚灵均”始终是我在集印诗词中用得最多、也最为关键的一方印文。在此,谨录一首我自制的集印词《沁园春·自寿》的上半阙,作为本文之结尾——

  “似水年华,笔墨春秋,鸿爪留痕。信浮生若梦,探奇不尽,无间寒暑,禹寸陶分。硬语盘空,徒生遐想,秋梦无痕已醉人。天行健,望立仁行道,意尚灵均!”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