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文化

从尼罗河到黄浦江

中国埃及展开“金字塔之巅”文明对话

2024-07-18 15:07:1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文化

7月17日,预览观众在“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区参观埃赫那吞半身像。

本组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7月17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南门拍摄的美内普塔站像。这是上博首次把文物展品放在室外展出。

7月16日,在“法老的国度”展区,媒体人员在预览参观女性木乃伊面具。

  “在埃及的永恒沉睡之地‘萨卡拉’,我们被吊下十几米的竖井墓……在一层层堆叠起来的十几具棺木中,我一眼就看见了那具异常精美、无比完整的‘绿脸棺’。”

  站在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的“萨卡拉之谜”展厅里,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薛江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娓娓道来,讲述中埃联合考古队如何在全球瞩目的埃及考古遗址萨卡拉发现了这件备受关注的“绿脸棺”。

从萨卡拉直递上海:“绿脸棺”的跨时空旅行

  这件属于后期埃及的彩绘人形棺,被鉴定为公元前664—前332年的文物。“绿脸棺”长约1.9米,宽60厘米;立体地呈现了一位逝者,脸部涂绘成墨绿色,目光有神;胸前“佩戴”多达12层的巨型项链以及代表死而复生之神奥塞里斯,彰显尊贵身份。

  “一眼震撼,激动不已。”薛江说。

  从尼罗河畔到黄浦江畔,这件古埃及文物的跨时空旅行,标志着中埃考古和文物研究领域的巨大突破——中埃联合考古队在萨卡拉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作为埃及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直接从考古遗址运到上海博物馆进行展出,完成它们面向世界的“首次公开亮相”。

  距离开罗约30公里的萨卡拉,是古埃及大型皇家墓地。2020年,萨卡拉的考古新发现,包括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猫女神神庙遗址、猫木乃伊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7月17日,上海博物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大展正式揭幕,来自埃及的788件文物与中国古代文物在上海博物馆展厅中“碰撞文明密码”。从猫女神神庙遗址发掘而出的众多珍贵文物,正在上博展厅中散发迷人魅力。

  “通常,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在完成学术研究后再移交给博物馆,由博物馆进行展出。出于双方的互信和友谊,中埃联合考古、携手策展打破了这一规则。”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兴奋地说。

  在褚晓波看来,这是中国首次自主策展的古埃及大展,也将成为世界埃及学研究的重要分水岭。中国学者对古埃及文明的独特理解,为埃及学研究注入前所未有的视角。

文明互鉴:古老文明“灵犀相通”

  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大展,是中国的国有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解读古埃及文明及展示其最新考古发现的大展。整个展览为期13个月,将持续至2025年8月17日。展览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之谜”“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板块,全景式讲述古埃及文明的故事。“一个展览,讲述了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史。”“金字塔之巅”首席策展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颜海英说。

  中国和埃及同为历史悠久、文物浩瀚的文明古国。古埃及文明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3000年至前30年,空间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埃及。作为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古埃及文明有着鲜明的特色。由于气候干燥和沙漠环绕,埃及也是物质遗存最丰富的古代文明之一。全世界博物馆收藏了数百万件埃及文物、数以百万件的纸草文献、大量的雕像艺术品和神圣动物与木乃伊。

  不过,此前在中国举办的古埃及文物展,基本是纯粹引进的“罐头展”,缺乏学术营养。而西方世界举办的古埃及文物展,多为以木乃伊等墓葬习俗猎奇的奇观式展览,对古埃及文明的介绍和解读往往浮光掠影,甚至失之偏颇。

  “中国人看古埃及文物,能产生强烈共鸣。”颜海英举例,古代中国和古代埃及都是农耕文化、大河文化,相似相通之处较多。宏观而言,有“天人合一、祈福来世”的宇宙观、哲学信仰,都追求“大一统”的国家秩序,喜爱与自然和谐相处;微观而言,文化和艺术成就亦相映成趣,包括充满想象力的象形文字、精雕细刻的礼器等。

  展厅中有个人形雕像,刻画一位古埃及书吏。他身体前倾,手拿书写工具,神态专注生动,身旁还有两位智慧神守候。文物虽小巧,却折射出中埃两个文明古国都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

  “两大古文明犹如‘同族同源的兄弟手足’,思维何其相似、情感如此相通。”颜海英感叹。

  回溯历史,中国的埃及学研究在清末已萌发。清末金石学家、收藏大家端方在开罗收购了相当数量的古埃及文物。他对古埃及文字尤为入迷,将石碑上的象形文字制作成拓片,书写题跋,赠送友人加以赏玩,一时在文坛掀起“埃及热”。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亦与古埃及文明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埃及参与考古发掘,还留下珍贵的埃及考古日记。

  “同为古老文明后人,中国人对古埃及文明的兴趣点、切入点,和西方天然迥异。”颜海英说,“金字塔之巅”展是又一个起点,为中国人研究埃及学推开大门,相信会有更多中国年轻人加入世界埃及学研究,用东方视角碰撞古老文明,探寻“法老国度”的未解之谜。

从尼罗河到黄浦江:双向奔赴加深友谊

  在“金字塔之巅”的第二展厅——“萨卡拉之谜”,400余件萨卡拉最新出土的古埃及文物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亮相。

  这一展厅也集中呈现了近年来中埃联合考古的重大成果。据介绍,中埃联合考古起始于2018年。在极负盛名的卡尔纳克神庙区,中埃考古学家携手让尘封3000多年的孟图神庙遗址重新焕发光彩。

  不久前,中埃萨卡拉新出土文物数字化调查与研究项目在埃及启动。这一项目主要是对萨卡拉遗址出土的数千具人形木乃伊棺椁进行数字化扫描与拍摄、整理、研究,以及协助修复埃及卡尔纳克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萨卡拉是古埃及最早的都城孟菲斯的墓区,也是外族统治时期古埃及人坚守传统文化的圣地。它是古埃及历史的起点,也是终点。中方深度参与全球瞩目的萨卡拉考古项目无疑意义重大。”薛江说。

  薛江介绍说,中埃联合考古发挥了“双方文化背景相通、中方技术领先”的优势,推进非常顺利,目前已在萨卡拉发现了上千具木乃伊棺椁,未来将把它们全部数字化并加以研究,建成文物数据库实现全球共享,并计划以中文、英文、阿拉伯文三种语言向全世界发布重大考古成果,有望极大丰富世界埃及学尤其是棺椁学的内容。

  “在萨卡拉,沙漠温度47摄氏度,而墓室里温度高达70摄氏度。为保障安全,中方考古队员们一天只能工作4个小时,即使如此也很容易中暑。现在部分工作已完成,我们会等到11月或12月再重返埃及,继续推进考古工作。”薛江说。

  在中国考古队的工作日程表上,还有阿布西尔的金字塔项目、卢克索神庙以及埃及境内所有博物馆的棺椁数字化研究项目“列队等候”……由于埃及文物数量异常庞大,中国考古工作者不得不“开足马力”。薛江笑言,“恐怕我的后半生工作都已排满。”

  从尼罗河到黄浦江畔,中埃两大古文明的碰撞正在激起巨大流量。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早鸟票自5月20日开售,短短30天内20万张早鸟票已全部售罄。

  “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热切。”褚晓波说,中埃文物机构还将携手推进和发布联合考古的新计划、新愿景。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罕默德·伊斯梅尔·哈立德说,“金字塔之巅”大展展示了古埃及文明的灿烂和埃及社会的多面性。近年来埃及和中国签署了一系列考古和文物交流协议,将持续推进合作、加深友谊。他期待,“所有展品都能化身埃及的文化使者,邀请广大中国人民来埃及亲身体验壮丽的文明。”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孙丽萍 丁汀)

 

责任编辑: 冯明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