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修复书画的年轻人
书画修复师俞明锐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手修复书画时,失误了。
那时他上大二,淘到了一张书法作品,年代老旧,霉斑侵害严重,需要使用药水清洗修复。
因为是新手,俞明锐没有掌握好各种化学成分的配比,霉斑虽然洗掉了,但是药水浓度过高导致纸张也被误伤,略微泛黄的颜色中出现了一块一块的白色。他赶紧向老师求助,得知要把所有的纸张全部漂白才会显得和谐。
然而意外又出现了。
由于药水浸泡时间过长,原本固定的墨迹向周围微微扩散开。俞明锐只能再求助老师,最后的补救方法是,只在扩散的地方继续清洗,让“跑”出的墨迹尽量减淡。
“你不能忽视修复中任何一个步骤的细节,否则都会影响整幅画的效果。”现在的俞明锐已经是个成熟的修复师,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但老师的这句话,他始终牢记在心。
书画修复历史超过1000年。1998年出生的俞明锐,在敬佩古人的同时,也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作为年轻的修复师,他不光希望自己传承这门手艺,还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因为这个想法,他给自己设立了新的身份——抖音创作者@在下曼妥思。
大学里的修复专业
俞明锐第一次知道书画修复,源于看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其中有一集讲述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如何代代相传,修复那些珍贵的书画。
他猜想,自己未来也会像这样,在博物馆深处的一间房间里,用棕刷、小刀、喷壶、毛巾等朴实无华的工具,把那些破损的老画一点点抢救回来。
2017年,高考完的俞明锐进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习文物修复,这是我国首个开设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本科的高等院校,很多老师来自上海博物馆。班上有40位同学,分成了书画修复、油画修复、陶瓷修复三个方向。
大一时所有人一起学习基础理论,大二再往3个方向分流,学习实操。按照教学计划,俞明锐要先学习书画装裱,到大四才真正学习修复。
学院的副院长季崇建曾说,文物修复不光是技术活儿,还需要充分了解文物与文化,“与其裱一张画不如先了解一张画,因为你了解了才能上手。至于刷纸、材料及手势等,掌握好一点就可以”。
但俞明锐等不及了,大三就跑到修复工作室里,让学长学姐先教他。他们修复从二手市场淘来的书画——大多侵蚀严重而文物价值一般,适合练手。
接触久了,俞明锐能感受到老画不一样的地方:它们摸起来、看起来都更光滑,老画基本没有新画能看到宣纸的纹路,甚至表面还有一层淡淡的反光;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老画的纸张变得更脆,很多地方都成了指甲盖大小的碎片;靠近闻一闻,一种略带潮气与霉菌的气味会进入鼻子,俞明锐管这叫旧气,他尤其喜欢这种气味。
一张传统书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绘画的宣纸叫画芯;画芯背后用浆糊覆盖的叫命纸,起到加固保护画芯的作用;命纸外再覆盖一层像画框一样的叫覆背纸。修复有四大步骤:洗、揭、补、全,简单说就是把画洗干净,把命纸揭下来,把破洞用颜色相近的纸补上,装裱完全。
“绢保八百,纸寿千年”,宣纸看似脆弱却可以保存很久,不过其间会遇到各种病害,如发潮、霉变、虫咬等,所以需要修复师。当揭开画的一瞬间,前几任修复师做了什么,用了什么,都一览无余。这是一场和前任修复师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门传统的手艺是与时间对抗的过程,也是与时间为友的过程。每一次修复,不只需要细心,很多时候需要的纯粹就是等待——等霉菌消除,等纸变干,急不来的。
但是大三下学期,俞明锐着急了。
拍视频获得了更多可能
书画修复的就业情况并不好,这是俞明锐眼睁睁看着学长学姐们毕业后的经历才意识到的。
大部分人都转行做了别的工作。做老板也很难,有位学姐选择自己开书画工作室,前期靠着学校老师介绍能接到活,但还是没有坚持到一年就倒闭了,“这也是一条死路”。
“这个时候产生了一点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就业这个问题?”俞明锐迷茫了,觉得现实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说实话挺焦虑的,不知道以后自己能干什么。因为这个专业太专了,学了以后再去转别的行业,基本就是从头开始。”
他完全没有想到,今后会走出一条与别人都不一样的路。
转机要从2019年1月说起。当时他正准备去日本游学,出发前一天,在抖音刷到了一条旅拍视频。他被“超帅的转场”惊呆了,反复看了十几遍,当即冒出一个想法,“不如把这次旅行也拍成这样子吧,帅炸朋友圈”。
虽然有了想法,但他对拍摄剪辑都一无所知,于是在临行前最后半天,疯狂看教程查资料,结果真做成了几条短视频。游学结束后,带队老师问他能不能把这次旅行剪成一条长视频做宣传,俞明锐表示可以试试。
从此,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剪完这条视频之后,他彻底爱上了拍摄和剪辑,在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发布一些日常vlog,技术提高了不少。这时他又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所学专业没什么人知道,不如就拍一下文物修复的日常。
拍摄、剪辑……视频陆陆续续制作了一周才发布,结果反响极好,一周之内播放量20万,账号粉丝数涨到了1.8万。俞明锐用快节奏的剪辑和转场拍摄如此传统的题材,让不少网友很觉新鲜。
如今再看,俞明锐认为,这条视频是自己重要的转折点。“真的有这么多人在看我的视频,这给我很大的动力。如果没有这条视频、后面发的也不温不火,可能我的热情就不会那么高了。”他说。
那时放眼全网,拍摄文物修复内容的创作者都很少。据俞明锐观察,很多文物修复视频只是单纯地记录,用一个视角“怼着拍”,也不做解说,主要是为了发展线下业务。而他想让自己的视频更加有趣,让外行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因此,他使用了多机位多角度,自己还要解说,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先观察介绍每一幅书画的毛病,给出诊断意见与治疗方案,再开始治疗。
他的粉丝越来越多,一下子吸引了很多目光,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
开始在网上发布视频不久后,一个专业的纪录片团队联系到他并表示,打算拍摄一部以“不为人知的大学专业”为主题的纪录片,希望能有他的故事。
随着纪录片播出以及自己的视频越做越多,俞明锐获得了更多关注。2021年他被邀请去央视拍摄《中国考古大会》,又陆续接受了不少媒体采访,让他在业内名气大增。
这样的曝光又让他在文物修复圈里增加了知名度。他发现不管是修复专业学生还是在职修复师,很多都看过他的视频,而他的视频甚至可能影响了其中一些人的一生——有一个小两年级的学弟,曾犹豫到底要不要坚持修复文物的梦想,看了他的视频后,最终选择了报考。
不仅如此。大四时,俞明锐已经能从粉丝那里接到修复书画的委托,并且这种来自粉丝的委托一直在持续。这让他看到,书画修复并非没有市场,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寻找靠谱的修复师。毕业之际,他下定决心,全职做一个拍摄书画修复的视频创作者。
修复师的成就感
今年国庆节期间,俞明锐用抖音账号@在下曼妥思 发布了一条视频:一张有大量水渍的国画,原本得到的修复建议是裁去有水渍部分,由于画主难以认可,所以找到了他。
这时的他已经修复过比这更为复杂的书画,眼前这幅难不倒他,只需要用调配的药水洗去水渍和霉菌就行。在一通操作下,这幅画重获新生。
俞明锐没有想到,在抖音,一条视频就超过了7万点赞。目前,@在下曼妥思 一共发布了13条视频,其中一半以上的点赞数都超过了一万,仅仅在抖音开号一个多月,他的粉丝已经超过了11万。
为持续发现和鼓励更多好作品,抖音推出优质内容子品牌“抖音精选”,还发布了长期优质创作倡议“抖音精选计划”,持续更新每周精选内容和月度精选作者两个栏目,@在下曼妥思 当选了10月精选作者。
抖音也持续助力传统文化与大众“双向奔赴”,发起“百young非遗计划”,助力非遗朝“年轻、新潮、多样、创意”的方向加速焕新,计划培养更多传统文化优秀创作者,通过传播小众的非遗及特色文化项目,让更多人“一见爱上传统文化”。抖音还发起公益项目“非遗守护人”,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加大非遗内容传播力度,创新传播形式,共同记录、传播、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下曼妥思 也成为这两项计划的代表作者。
俞明锐很吃惊自己会在抖音这么受欢迎。他一度认为,在抖音平台上,短视频更受欢迎,而他的视频就没有低于三分钟的,还有不少有八九分钟的时长,这让他担心网友并没有耐心看完。发了几次之后他放心了,“观众对这样长内容的接受度超乎我的想象,我想过要不要把一个视频分好几期发,也尝试过上下集,反而是观众建议我不要分开,要一次性发完。”
在抖音,不少人看了他的视频后,都希望他能帮自己修复东西。目前已经有三四件都交到了他的手上,包括一套族谱、一张拍卖得来的绢画等,好几件都要用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修复好,让他未来一段时间的档期都排满了。客户将族谱寄给他的时候非常有仪式感,附带了一封用毛笔写的信,信封写着“曼妥思先生亲启”。
对修复师而言,修文物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俞明锐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性格正被这个职业改变。
以往他是一个着急的人,开课之前就着急修文物,做视频时会用一个通宵写文案、剪辑,第二天立马就发布。但现在他不会了,文案要删改几遍,视频剪辑完了也不急着发,要自己再看几遍。
做修复时更是如此。“之前踩过很多坑,都是因为太着急了,前一步还没有完善,就做到后一步,导致埋下了隐患。这个隐患会越来越大,到最后成品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俞明锐说。
如今,俞明锐越发感觉到了修复师肩头的责任。
大部分送来给他修复的书画都是普通文物,无法与博物馆里的书画相比,但俞明锐却觉得,这样的民间修复同样意义非凡,“对客户有意义的东西,对我也是一种成就感,我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一个人,它可能比传承历史更具象。”
他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接到一份委托,要修复客户外公的一件书法。修复好了寄过去,过了一周,客户告诉他,自己的外婆刚刚去世,去世前看到了这幅字被完整地修复装裱,很开心。
“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让文化延续下去,纵使我们不会在这个过程中留下名字,但对于国家而言,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总归需要有这么一群人来传承,需要不停有年轻人来传承。”俞明锐说。(叶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