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应急管理分论坛现在开始,尊敬的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徐加爱先生,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清先生,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郑国光先生,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司和救援司司长刘为民。[ 2022-11-05 14:31 ]
很高兴在秋季和大家相聚在黄浦江畔,同大家共同出席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应急管理分论坛。此次分论坛是应急管理部首次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这一高端平台举办,热烈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首先,请应急管理部徐加爱副部长做主旨发言。[ 2022-11-05 14:31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出席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应急管理分论坛,和大家共商管理大计,首先,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2-11-05 14:32 ]
习近平主席指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对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作出明确部署,强调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 2022-11-05 14:34 ]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各种风险挑战严峻复杂,给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不确定性。[ 2022-11-05 14:35 ]
在这样的背景下,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下,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应急管理体制,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应急管理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2022-11-05 14:35 ]
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围绕全灾种、大应急,推动应急队伍指挥台、物资保障和科技支撑应急能力建设,以法治化、信息化保障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综合应急能力大幅提升。[ 2022-11-05 14:38 ]
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有力有效。深化源头治理,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统筹实施防灾减灾救灾重大工程,建立安全生产常抓常管长效机制,有效应对一系列重特大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2-11-05 14:39 ]
2018年以来,全国年均因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较2013年至2017年的5年均值分别下降54.5%、76.8%、24.3%,2021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17年分别下降34.7%和30.5%。[ 2022-11-05 14:40 ]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促进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建立健全了“一带一路”“中国-东盟”、“中拉共同体”、金砖国家等区域灾害管理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向多个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充分彰显了大国责任担当。[ 2022-11-05 14:41 ]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与风险挑战的抗争史,人类社会发展无不是在应对风险中获得进步,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加强交流合作,构筑伙伴关系,携手应对灾害挑战是国际社会广泛共识,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是回应世界各国人民关切。我们要凝聚共识、树牢安全理念,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法治思维、依法治理,坚持完善体系、提升能力,坚持分级管理、上下联动,完善国家公共安全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2-11-05 14:42 ]
我们要和衷共济、强化交流互鉴,加强经验共享,开展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分享经验,加强科技合作,共同推动应急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2022-11-05 14:43 ]
明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我们将深入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欢迎各方积极参加。我们要守望相助、命运休戚与共,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力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开展国际应急救援,健全多双边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11-05 14:45 ]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本次论坛为我们搭建了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平台,欢迎大家深入交流、凝聚合作共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愿与世界各个国家分享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成功经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预祝本次应急管理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22-11-05 14:45 ]
谢谢徐加爱副部长,下面有请吴清常务副市长做主旨发言。[ 2022-11-05 14:45 ]
尊敬的徐加爱副部长,郑国光秘书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正值金秋时节,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相聚,共同探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首先,我谨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也对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上海城市发展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2-11-05 14:47 ]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复杂,增强应急管理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为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的重大课题。这次在这里举办这样一个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的主题论坛,加爱同志带领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总书记特别强调的“发展要安全”这样一个重要主题的具体行动。[ 2022-11-05 14:49 ]
我们上海作为一个拥有2500万人以上人口的超大城市,安全与发展始终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们也是高度重视城市的安全,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2022-11-05 14:50 ]
一是大力推进应急体系更加完备。分类建立突发事件指挥部,组建市区两级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并且加强区域协同,探索完善长三角应急管理专题合作机制。[ 2022-11-05 14:51 ]
二是大力推进安全治理建设。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危险化学品等一些重点领域风险治理,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全力防范化解安全风险。[ 2022-11-05 14:52 ]
三是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平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每天汇集的各类信息能够达到近十亿条数据,集成全市各个部门1200多个应用,建强“应急大脑”,努力在最早时间,从最低层级用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争取综合效益最佳化。[ 2022-11-05 14:53 ]
当前,我国已经将应急管理纳入到国家总体安全体系,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超大城市的特点和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城市安全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让上海成为最安全、最有韧性的城市。[ 2022-11-05 14:54 ]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强大的应急管理体系。按照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要求,抓好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治,以应急任务处置为中心,加强多方面的联动协同,全力保障超大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2022-11-05 14:54 ]
另一方面,加快提升系统化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持续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专项治理、安全治理,同时建好专兼结合应急队伍,建立常备不懈应急物资设施、能力储备机制,引导市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同时在数字化转型中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再造。不断提升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2022-11-05 14:56 ]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今天这个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共同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能力,相信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专家的前瞻观点、务实的经验交流会为我们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带来更多的启发,必将有力推动构建新安全格局,更好支撑保障新发展格局。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2022-11-05 14:57 ]
谢谢吴清常务副市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还荣幸地邀请到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联合国减灾办公室主任水鸟真美女士为会议录制视频,下面请播放水鸟真美女士的视频致辞。[ 2022-11-05 14:59 ]
尊敬的与会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很荣幸能参加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分论坛。联合国减灾办很高兴能共同主办这次会议,首先,感谢中国应急管理部邀请我进行致辞发言。[ 2022-11-05 15:00 ]
11月5日恰逢世界海啸意识日,这让今天的论坛变得更为特别。海啸虽然罕见,却是最致命和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灾难之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夺去了大约25万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约为94亿美元。对于马尔代夫这样的小岛屿国家来说,造成的损失估计相当于其GDP总量的60%。[ 2022-11-05 15:01 ]
正是为了防止这种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我们将今年的国际减灾日和世界海啸意识日的主题定为“早预警早行动”。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了解,这一主题符合《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的目标并与此相对应,该框架呼吁扩大多灾害预警系统。[ 2022-11-05 15:02 ]
根据一项研究,有效的24小时预警可以减少30%的经济损失。根据联合国减灾办的分析,有效预警的国家将大大减少灾害死亡率。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降幅甚至更大。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最不发达国家和三分之一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拥有多重危险预警系统。[ 2022-11-05 15:03 ]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召开的亚太减少灾害风险部长级会议致力于提升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这包括从被动应对灾难转变为主动减少灾害风险。增加对韧性基础设施的投资,确保预防效益能惠及社会所有成员。此类改革将产生成本影响。本周开幕的第27次缔约方会议是发达国家兑现承诺的机会,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支持,以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抗灾的能力。[ 2022-11-05 15:05 ]
然而,我们无法解决没有考量措施的问题。因此,我们呼吁各国利用正在进行的《仙台框架》执行情况中期审查,通过提交关于当前进展的国家报告,各国和捐助方可以最好地确定需要提升的领域。[ 2022-11-05 15:06 ]
如果我们成功地帮助各国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灾害风险,我们不仅能挽救生命,而且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相关投资将得到保护,灾害所带来的干扰将最小化,相关收益将得到保障。我们必须共同行动,实现一个零气候灾害的世界。让我们利用这个论坛和所有其他合作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谢谢各位,预祝今天的讨论取得丰硕的成果。[ 2022-11-05 15:08 ]
谢谢水鸟真美女士!今天分论坛的第一阶段嘉宾致辞到此结束。下面将进入今天论坛的嘉宾讨论环节,有请我们的主持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城市治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敏女士。[ 2022-11-05 15:09 ]
下面邀请今天参加论坛的8位嘉宾,在现场有6位嘉宾,2位以视频方式与我们进行互动,首先邀请郑国光秘书长,崔鹏院士主要工作聚焦自然灾害防治和预警监测,张兴凯教授主要聚焦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岳清瑞院士的研究内容聚焦城市运行安全韧性建设;请三一重工总裁向儒安,还有来自于社会救援中坚力量的公羊会会长何军先生。[ 2022-11-05 15:11 ]
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应急管理工作如何保障新发展格局行稳致远。今天我们邀请了八位嘉宾围绕这个主题分享观点、交流实践,寄语未来。首先请在座六位嘉宾就今天论坛主题发表看法,在论坛进行过程当中诚挚欢迎在场所有观众能够积极参与今天的互动交流。首先,请六位嘉宾在今天所提出的“新发展格局”的主题下对应急管理工作分享自己的思考。[ 2022-11-05 15:13 ]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在新发展格局下,全力提升应急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高质量发展,保国泰民安。[ 2022-11-05 15:14 ]
自然灾害是在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巨大破坏能力的自然现象,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和自然灾害的抗争史,我们要学会与灾害风险共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大局。[ 2022-11-05 15:15 ]
城市安全代表了国家安全,没有城市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我们在具体措施上要防、诊、治并重,构建国家城市安全体系,谢谢。[ 2022-11-05 15:16 ]
员工是最大的财富创造者,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希望增强安全防护能力,让每个员工都在安全、健康环境条件下快乐地劳动。[ 2022-11-05 15:17 ]
装备制造企业是社会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当中,并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我们装备能力的现代化也需要中国制造和中国方案。[ 2022-11-05 15:18 ]
中国幅员辽阔、灾害频发,作为战略支援作用的广大社会救援力量必然成为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环节,特别是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我觉得我们广大社会力量在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以及应急响应的所有制度建设上面达到了质的飞跃。公羊会参与了国家和地方的所有应急响应和能力测评,我觉得将会在未来国家自然灾害防御和救援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022-11-05 15:19 ]
刚才各位嘉宾用简短的几句话概述了新发展格局下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思考,正如嘉宾所言,今天探讨的是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急管理,必然强调系统思维、全局部署,首先要强调的是内外兼修,更重要的工作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高发、多发的大国,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工业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公共安全风险挑战可谓是世所罕见、史所罕见,这就更需要很好地统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构建共治共享的大安全格局。围绕这个话题请六位专家围绕自己的领域做一些深入的阐述。[ 2022-11-05 15:22 ]
非常高兴与大家就今天论坛主题做一个交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首要任务,中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多发频发重发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危险,同时各类生产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也带来极大的危害。[ 2022-11-05 15:22 ]
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灾害事故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定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严峻的风险和挑战。例如去年七月河南郑州发生的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今年七月以来,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60多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以及夏秋冬连旱,给经济运行和社会安定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022-11-05 15:24 ]
应该说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又是安全的保障。新时代十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和安全工作,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原则,把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全过程。应该说有效化解了一系列安全风险,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十年来,与2012年相比,2021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因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人数分别下降了56.8%和45.9%;2013年到2021年,全国年均因自然灾害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与2000年到2012年这13年相比分别下降了87.2%和61.7%。可以说成就是很瞩目的。[ 2022-11-05 15:25 ]
2018年3月中国政府组建应急管理部,也组建了国家级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对应急管理的体制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强化了灾害事故应急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也形成了统一指挥、专长结合、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强化了事前风险监测、风险防范,实现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极大提高了应急管理效能,也按照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要求全面加强应急队伍、指挥平台、物资保障和科技信息化支撑等应急能力建设,新组建的水域、山域、地震、矿山、化工等专业救援队伍3500多支,研发配备了一批先进装备,也全部建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通的应急指挥网和自上而下的应急指挥平台,应对各灾种、各种事故风险研判更加精准,应急处置更加高效。[ 2022-11-05 15:27 ]
这十年来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应急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全国灾害事故的应急能力。这十年统筹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了世界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这个普查涉及到六大类、22个自然灾害,六大类、27种承灾体,三大类、16种减灾能力调查,以及历史灾害和重点灾害隐患的排查。现在正在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和防护区划工作。应该说我们坚持监测能力的建设,先后发射了三颗功能更先进、分辨率更高的应急减灾专用卫星,构成了一个能力更强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和灾情监测评估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建设。[ 2022-11-05 15:28 ]
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经济安全为基础,再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也突出了怎么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以构建新安全格局来保障新发展格局。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化解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发展格局之下,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在新安全格局下充分发挥应急管理在保障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应该说意义很大也任重道远。[ 2022-11-05 15:30 ]
我们应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发挥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完善灾害风险应急管理体系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科学高效的国家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对重大灾害风险的处置保障能力,保障好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2-11-05 15:31 ]
感谢郑秘书长做了全面的阐述,应该说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乌卡时代(VUCA),乌卡时代的含义就是动荡不断加剧、风险不断增加,刚才无论是徐部长还是郑秘书长都提到了关于人员死亡数量急剧下降的数字,这些数字背后彰显了应急管理部门用实际工作切实落实了总书记始终强调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应急管理工作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效中更重要的是减轻了老百姓对自然灾害原有的恐慌。下面请第二位专家崔鹏院士就自然灾害防治预警谈谈您的看法。[ 2022-11-05 15:39 ]
刚才郑秘书长全面论述了国家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新的安全和发展格局下的深入思考。我们国家是一个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重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防灾减灾非常重视,秉持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 2022-11-05 15:41 ]
科技部一直从“973”“863”“支撑计划”以及在“十三五”期间的研发专项里都列入了防灾减灾的重要研发项目,特别是在“十四五”以来又把在防灾减灾里面的重要研发项目进一步提升到自然灾害公共专项,进一步提升了支持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重点基金、重大项目,再到重要研发专项,以及人才方面,比如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等人才项目的支持角度,全方位支持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中国科学院从创新方向项目,包括科学院的重要战略部署项目一直到现在的先导专项项目都在支持减灾领域的创新研究。[ 2022-11-05 15:44 ]
特别是我们国家还有一些分部门管理的灾害,比如水利部、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以及气象局、地震局等也有本部门的一些项目支持,从而形成了全方位的对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的支持。通过长期的支持开展了防灾减灾多灾种、全链条、全方位持续的研究,久久为功。在自然灾害理论方面,特别是在形成发育规律、运动成灾机制、风险演化过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中国自己一套完整、成体系的对自然风险的认识。[ 2022-11-05 15:46 ]
在灾害的信息获取、监测预警、预防防治、风险评估以及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减灾的技术难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解决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活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具有应急实战能力的队伍,有效提升了我们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支撑能力。在国家重大灾害,特别是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害的处置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22-11-05 15:47 ]
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最近十年的进步:一是监测预警预报,二是绿色减灾,三是应急管理。防灾监测预警预报是自然灾害最前端、最基础、最直接的减灾手段。通过长期的研究,我们国家构建了“空-天-地”一体的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全方位地获取灾害信息,全过程地监测灾害过程,为灾害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决策提供了充分、系统、坚实、丰富的数据。[ 2022-11-05 15:48 ]
我们国家的自然灾害应该说是“量大面广”,针对这种情况,对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排查,建立了群众群策群防加专业技术为一体的人防加技防的监测预警体系,这个体系涵盖广大山区,覆盖全国,在我们国家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2-11-05 15:51 ]
随着科技的进步,把先进的技术手段用到防灾减灾里面形成了不同灾种、不同层次的灾害预测预报系统,这些预报系统通过不同形式的发布,特别是我们可能都印象非常深刻的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后都有一个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山洪灾害等等的一些预报,在全国灾害预警预报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2-11-05 15:52 ]
我们的团队为了响应自然灾害“四个精准”,特别是精准的检测预报,我们在灾害的形成过程和机理的基础之上又研发了一套基于灾害物理过程模拟的险情预报系统,这样预报就能具体到一个点上,能够预测到具体什么样的承灾体会受到损失,实现了灾害从等级预报向险情预报“零到一”的突破,首开了自然灾害模式预报的先河。[ 2022-11-05 15:53 ]
二是绿色减灾方面。我们国家自然灾害类型多,针对类型多、区域特征明显、每个受灾对象有不同需求的特点,我们国家建立了适合于不同灾害、不同区域、不同承灾对象的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形成一系列的技术,包括它的技术规范和系统的解决方案。比如城镇的、乡村的、水电工程的、交通道路的等等一系列。在最近这些年,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我们又进一步把防灾减灾工作和生态文明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工程和源头生态工程措施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灾害防治、生态保育、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这样的绿色减灾模式后,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现在也正在支撑着我们山区特别是多灾山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如果说这样的一个新的模式和技术能够在全国进行推广,那我想应该对我们广大山区能够协调安全和发展两个格局创造新的局面。[ 2022-11-05 15:56 ]
谢谢崔鹏院士,您的第三个观点我们先保留一下,您刚才讲到了山区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在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伙伴国家当中,自然灾害的跨流域性更需要多国之间的共同协力、共同抗击,到时候请崔院士结合第三点给我们进行阐述。相较于自然灾害千年抗争来讲,安全生产事故的确伴随工业化200年的进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工业现代化的进程,西方社会两三百年积累下来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在我们这三四十年集中爆发,我们有请张兴凯教授聚焦安全生产中的安全建设。[ 2022-11-05 15:59 ]
尊敬的各位同仁,很荣幸参加今天的论坛。新发展格局下的生产要素关系更加紧密,生产集约化、高度城市化,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使得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并存,新生与固有风险叠加,移动与固定风险耦合。特别是新发展格局下,民众对企业的安全防护,对政府的安全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社会各层面的安全绩效有了更高的期待,使得安全风险的社会传播性凸显,震荡放大效应增大,交织耦合作用增强。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组织,乃至没有哪个个体可以置身于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安全风险威胁之外。[ 2022-11-05 16:04 ]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实际劳动中自己免遭伤害、他人不被伤害就必须增强安全防护能力。增强安全防护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生产事故的预防、控制、处置、救援、调查处理等全过程,政府、各类企业、各级组织领导决策者、员工和民众都有责任和义务,有很多事情要做。[ 2022-11-05 16:04 ]
首先,企业及其决策者、管理者要负起安全生产的责任,担负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加大安全生产投入,采用安全、健康、环保、高效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保障安全生产条件,增强安全生产能力。世界各国的安全健康法对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的企业职责都作出了规定和要求。2021年,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从综合保障、体制机制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物资保障、设备设施工艺保障、规章制度保障、管理与技术保障、资金与投入保障等八个方面要求企业不断增强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2022-11-05 16:06 ]
二是政府通过制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采用政策引导、加强服务扶持等手段,确保企业及其决策者、管理者负起增强安全生产保护的责任。促使员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自觉性、主动性,特别是政府要积极推动培育企业决策者、领导者、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培育尊重自然、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理念,共享优秀安全文化和系统性安全观念,推动形成消除事故隐患,降低安全风险,避免生产事故的企业安全健康小环境和政府安全健康大氛围,夯实持续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的根基。[ 2022-11-05 16:07 ]
三是员工有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的义务,社会有监督企业、监督政府、提高安全生产防护能力和水平的权利。员工要主动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专业技术知识,增强专业技能,熟悉作业规程,不断提升安全防护能力。社会要监督政府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公共资源保障体系等,使其有利于促进安全防护能力的提高。社会的企业利益攸关方、安全生产的相关方要监督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更为科学、更加实用、更有效率,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2022-11-05 16:09 ]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对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系统性、全局性、科学性、战略性的部署,并将安全生产作为近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领域,特别是要求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可以说,中国进入了全面、快速、系统提升安全生产能力的快车道。我坚信,未来的五年,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全社会,安全发展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将有大幅度的提升,让我们的员工朋友们更加安全、更为健康、更为舒适地快乐安全工作。谢谢大家。[ 2022-11-05 16:11 ]
安全的防护工作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从张教授的发言中也看出来更需要加强科学体系建设。我们看到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安全生产事故,最终都是落实体现在城乡安全发展的格局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在这里我们特别邀请岳清瑞院士聚焦城市运行安全这方面的分享。[ 2022-11-05 16:14 ]
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国家经历了世界上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主要研究城市安全,所以我在这里跟大家谈谈城市安全的问题。城市安全从安全的角度来讲有四大特色。第一,我们目前的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第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第三,城市运行系统高度复杂;第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国防、科技等核心要素高度聚集。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发展代表了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安全代表了国家的安全。[ 2022-11-05 16:15 ]
第二个方面,我们从面临的城市安全威胁的角度来讲,我分成五大类:一是我们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一些威胁,刚才郑部长、崔院士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实际上我们国家自然灾害的频次很高,我们受自然灾害影响人口的总数巨大。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事故灾难,比如今年“4·29”长沙房屋倒塌事故,还有去年湖北十堰燃气爆炸事故等等都是事故灾害。[ 2022-11-05 16:19 ]
第三个方面,环境和公共卫生危机。大家深刻体会到这次疫情就是属于公共卫生危机。第四个方面,社会治安。这方面每个人深有体会。第五个方面,宏观安全环境,就是我们面临的国防、经济方面的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城市安全实际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的体会是我们经过了40多年改革开放,城市快速发展,但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讲,我个人的体会不是说城市和过去比越来越安全,实际上从面对的危机角度来讲我们面临的风险比过去更大。[ 2022-11-05 16:21 ]
我体会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从分析安全和应对角度来讲,我们又有三个不一致,或者说三个发展。主要是空间、时间和维度。在空间上,过去我们更关注点和线,就是我们过去更关注一个建筑、一个桥梁、一条路,某一个工厂的事故。现在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由于财富的高度集中,可能一个小的安全事故就会对全市安全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现在我们同一城市的发展有空中的也有地下的,所以我们从过去的点和线已经发展到现在的面和体。在时间上体现在过去我们更关注或者主要关注事故和灾害发生这一段短时的影响,现在我们必须得关注它的灾前、灾中、灾后和事后的总结,所以在时间上来讲它是一个全过程和全周期。[ 2022-11-05 16:24 ]
三是原来灾害事故仅仅是灾害事故,或者它影响的维度比较小,但是现在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除了灾害之外,它可能就会演变为经济事件、社会事件甚至于是政治事件和国防事件。比如去年“5·18”赛格大厦振动事件,我是处理专家组组长,很快它就变成社会舆情甚至于国际上的政治事件,所以现在城市安全的影响也是和过去远远不能比的。[ 2022-11-05 16:25 ]
面对刚才我所说的三个大方面的不一致,我想我们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做,尤其是技防。第一,我们必须加强城市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现在城市安全所面对的形势,它的本质内涵和范围和过去已经远远不一样了,灾害之间的耦合以及灾害和各种社会,包括各种安全因素的耦合已经构成了非常大的国家安全影响。所以我们现在首先必须加强城市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2022-11-05 16:26 ]
第二,从综合治理角度我提出四个字“防、诊、治、应”。“防”是防范预警,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都特别强调了这个,包括“空-天-地”一体化从各个角度法律、政策等等各个方面。“诊”是对各种可能的大的、小的、宏观的、微观的灾害风险进行诊断评估,诊断评估之后要进行治理和提升,实际上我们面临的各种灾害人类不能做到完全的预防和制止,我们必须要做好应急救援的准备。这就是“防、诊、治、应”的方法。[ 2022-11-05 16:27 ]
最后,刚才讲到时间、空间、维度已经远远不一样,我们必须要加强科技手段的建设,这个科技手段就是现在的数字化,也就是大数据、智能化等等方面,只有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我们才能从点线到面体,从过去的短时到现在的全过程和全周期,才能够从灾害维度扩展到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保障和维护。我就分享这些,谢谢。[ 2022-11-05 16:28 ]
非常感谢院士的分享,城市越富裕,灾害带来的损失越严重,城市如果富裕但是它非常脆弱,灾害带来的损失将会加重,刚才院士跟我们阐述了城市中的风险点在何方,我们知道灾害选择一个国家是无差异性的,但是灾害的救援工作却具有差异性,体现出了国家力量。在国家力量中尤其在处置急难险重的突发事件中更能看到重型装备的国家力量的展示力,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三一重工,下面请向总给我们阐述一下三一重工的做法。[ 2022-11-05 16:30 ]
非常荣幸参与此次论坛,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我们的工程机械与应急救援具有天然紧密的相连。在每一次事故救援现场,大家可以看到工程机械的身影,甚至可以说“从未缺席”过,但是当我们在电视画面等各个地方看到,当我们设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造成生命伤亡,包括消防人员的生命伤亡后,我们作为装备人心里是非常难受的。如果我们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技术,就会造成更少的损失。再讲我们的设备,我们一方面是在建设家园,同时我们的设备也要守护我们的家园,也要保护好我们的英雄。这就是我们做应急装备的一个初衷和使命。[ 2022-11-05 16:33 ]
再加上我们作为技术型人员来说,我们也喜欢琢磨钻研一些行业难题和世界级的难题。简单来讲,救援难题有“高大化下”。“高”高层建筑的消防和救援;“大”大跨度大空间的救援,比如商场、农贸集市;“化”是化学品、易爆品不能用水扑灭的;“下”是地下空间,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世界级难题。[ 2022-11-05 16:34 ]
在应急装备能力上面,我们利用已有的技术,比如高压力大排量的泵送技术,比如上海中心632米高就是用高压力大排量的输送泵把混凝土从地面直接打到630米高空,就是在拇指大的面积上将一头大象的力量顶到空中,就是大排量高压力,把水从地面上泵送到高空是没有压力的。这样我们就开发了远程供水和高层供水的技术。[ 2022-11-05 16:35 ]
针对刚才讲到大跨度空间、比如江苏南京新街口的一个商场,我们的消防车也去了,我们就想能不能把消防车的臂架直接通过窗口伸进去把火源扑掉,我们多姿态的折叠技术可以伸进去。如果要救人,家家户户都有防盗栏杆,我们就与上海消防局进行互助,两吨的混凝土可以直接剪掉,窗户可以直接抓掉,没有问题,通过大跨度的技术我们可以解决大空间的救援问题。[ 2022-11-05 16:36 ]
江苏响水特大爆炸事故现场的救援,我们三一针对开发了化学侦检车和粉末救援监测。我们可以在空中用无人机进行侦查和取验,地面有防爆机器人进行侦查,在三公里外可以采集到空气中的三百多种危险化学品,我们可以实时传回应急部门的指挥中心,这是已经做到的。包括还有通过粉末对于金属爆炸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2022-11-05 16:39 ]
地下空间,我们也是要迅速开辟这么一条通道,要有在低矮空间下进行救援的设备。前不久有一个危险化学品的车翻到了地下隧道,一般救援设备进不去,我们就有低高度的马上可以把它吊出来,这些都是针对世界级的行业难题我们做的努力。当然,我们也有一个应急云,可以把市场上已有的设备,包括有70余万台设备,1万多名专业工程师以及十几万名备案的操作手,随时响应突发问题。[ 2022-11-05 16:42 ]
我们和湖南应急厅随时可以调用我们的所有数据和资料。在这里我们还有可以对事故进行预警、决策,包括AR的远程协同作业,还有以后的作战分析系统,这是我们整个开发的一些服务功能模块,再加上与全国30余个消防总队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成立了工程机械救援大队,在每次救援现场大家可以看到,包括泥石流、贵州水城山体滑坡,包括刚才提到的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等等方面,我们都及时出动了我们的设备。我想这是我们还可以继续做的,当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制造装备企业进一步努力,去做得更好。我们近三年来参与了近千次的事故救援,另外我们五百多次与应急消防部门进行连续演习,收到三百多封感谢信,这是对我们莫大的激励。[ 2022-11-05 16:44 ]
可以看出三一重工战功显赫,体现了三一重工的硬实力。在这里社会救援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参与方,请何军会长分享您的观点。[ 2022-11-05 16:44 ]
我觉得今天我坐在这里和这么多领导、专家坐在一起,本身代表国家对中国社会救援力量的认可,我觉得这是里程碑式的信号。从我自己理解社会力量的这个事情是由心而发的,我作为一名海归,作为企业家创建了这个社会组织,到明年已经20年了,参与这么多社会公益活动完全凭着情怀和热情做事,但是长效的工作机制和状态是摆在面前需要我们要研究和学习的。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最大的一件好事就使救灾现场各种各样的队伍非常有序,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里程碑式的改革。但是社会力量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大家一开始凭着勇气,就像打仗一样,一开始打6小时攻坚战,还是24小时、72小时,还是常态的,所以对社会力量我们要进行研究布局,对社会力量也已经有了非常深邃的思考。[ 2022-11-05 16:47 ]
从自身来讲,我觉得社会力量本身就应该分为两种维度:一种是社区型的,扎根在基层不要变成社会的综合力量,这会变成新的浪费,它应该成为国家主战力量和消防力量的补充,变成模块化的。另外社会力量的概念不是穿得五颜六色的社会救援队,应该包括央企、国企和社会资源的占有方大家要形成联动机制。我们觉得公羊会这样的组织在国内并不是很多,也很辛苦,我们的目标和兴趣是做很多技术方面的研究,像我们培养了很多救援直升机驾驶员、货舱车手,会放在堰塞湖等很危险的地区,会在水下做大水深的信号研究,我们国家一定要有一些人愿意研究,民间很多人也在做努力。[ 2022-11-05 16:51 ]
接下去的社会力量的发展方向,国家还是要有一个顶层思考。一方面有扁平化的最快响应,针对好的社会组织和有特点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像向总的三一重工这样有机械、挖掘能力的,而我们开始之前,救援人员要搭建非常安全的支撑环境,我们要布置很多传感器,布置科学方法,让人先进去,只有人进不去要放弃时才会用工程设备介入,这是一个组合拳,所以一定要有人专心做这个事,国家要有这种创新机制,让国家和社会真正愿意投身这件事情的人共同做好这个事情。[ 2022-11-05 16:52 ]
刚才六位嘉宾从六个角度全面展示了应急管理工作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安全防护能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面对事故灾难和安全挑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也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我们邀请两位嘉宾通过视频的方式参与今天的论坛,那么我们先邀请来自于联合国减灾办亚太地区办事处的马可作精彩发言。[ 2022-11-05 16:55 ]
非常感谢,感谢大家邀请我前来参与此次盛会。在这样的一个会议中,我们能够和各位专家与学者共聚一堂非常荣幸,能够在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中发言也是我自己莫大的荣幸。中国现在已经展现出非常强大的能力进行应急管理。与此同时,我想感谢所有演讲者,他们的确给我们介绍了最先进、最丰富,目前所取得的种种应急管理成就。[ 2022-11-05 16:56 ]
11月5日真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今天我们举办了这样一次盛会,今天还是全球海啸意识日,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举办了相关的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能够以人为本践行自己的工作,并且通过合理的框架实现既定的目标。比如之前我们已经谈到了预警系统,这一点上我们一定不能轻视,我们希望通过预警系统的不断搭建,减少之后的一些实际损失,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减少20%的后续损失,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矢志不渝努力的方向。从2015年开始我们努力搭建这样的平台,通过努力,我们希望能够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022-11-05 16:57 ]
现在对于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需要有系统性的、跨境的,甚至是各个部门联动的解决方案。现在,我们也需要在技术方面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通常情况下,灾害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政治经济文化都会受到影响,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要缩减灾害后续的不良影响,以此真正保护人民安全。我们必须要包容,同时要保证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并且能够和当地的组织形成合力,运用好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长,利用好我们已有的机制作出正确及时的回应。[ 2022-11-05 16:59 ]
现在,在联合国方面,我们已经针对各个灾害开始搭建自身的系统和机制,并且进行了压力测试。通过这个压力测试看看早期预警系统是否具有韧性,并且看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极端情况。在美国方面已经践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也要加强合作,并且让政府、私营领域、学术界,甚至社会力量都进行全程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统合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在2027年以后的五年能够持续在这方面发力,并且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已经在联大作出了相应的决策以及结论,那就是非常有必要让各个国家推出自然灾害应对基金,以此加强这方面工作措施的落地,更好地控制风险,并且能够有相应的再投入机制,长期应对风险。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应对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灾害,对于灾害方面我们必须要严阵以待,这也是我们需要做的全盘决定,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措施同样很重要。[ 2022-11-05 17:02 ]
今天这样的会议我们聚焦整个减灾和应急管理的主题,在此我们可以讨论各种各样的原则,看看如何基于这样的原则进行结构性的审视,有这样一个高屋建瓴的观点,我们也需要多体合一的空心架构,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人身安全,与此同时预防灾害。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点也无庸置疑。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看看在气候方面以及整个大环境的营造方面是否也能发力。我相信,在气候变化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我们应该携手同行,但是为了打造影响力,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投资,国际合作其实是可以在这方面落地生根的,现在我们只用到了0.5%的可用资源。我们也需要更好的治理,每个人在全人类面临的大话题下都是当事人,只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合理应对并且降低这些风险,也只有正确的投资,以正确的态度应对风险才能开展相应的、必要的研发,并且在实践中真正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 2022-11-05 17:04 ]
有了这样一些联合国方面的减灾经验,我们希望能够真正通过切实行动反哺社会,也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我们,与我们一道践行这方面的工作。所有的商业体系,无论何种企业,所有的这些企业以及利益攸关方都应该要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其中并且搭建这样一个共通的框架,并且我们也需要财政部以及相应的央行、发改委等等相关机构甚至保险公司参与进来给我们提供支持。同时,商业样态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产业方面发力,ESG也很重要,但这也远远不够,后面我们也想加一个词“R”,也就是韧性,我们希望能在这方面与政府和社区合作,帮助我们实现长远的ESG目标,并且打造韧性的社会。[ 2022-11-05 17:06 ]
稍加总结,没有哪个人和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人或国家应该被抛弃或者掉在队伍的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以及全球层面的支持以及协调,从而更好地进行应急管理和灾害防控。非常感谢。[ 2022-11-05 17:08 ]
非常感谢您的演讲,您的演讲干货满满精彩纷呈。下面请国际劳动监察协会主席何祥兴先生。[ 2022-11-05 17:08 ]
谢谢李敏博士,谢谢您的介绍。尊敬的副部长,女士们、先生们,我谨代表新加坡人力部国际工作场所安全健康高级主管、国际劳动监察协会与大家分享我们的观点。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现代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永远不会过度渲染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预防以及优化公共安全系统,同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尤其是要解决危重公共应急事件。最重要的在于防患于未然,现在我们要打造一个预防的文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却是这样的一种意识,这也要求我们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携手共进,在这些事故和灾难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各个群体、政府、公民、社会雇员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并且实施非常好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022-11-05 17:10 ]
我们在国家层面,以及国际层面都应该做到这一点。自从我们建立了国际监察协会之后,一直在致力于分享非常好的做法。过去几年来我们促进了这种专业性,开展了非常多的活动,打造了一个非常强的网络。我们还出版了非常多的资料来指引我们的这些成员的出版物,比如促进劳动力的安全意识等等,另外我们有一些国际监察的手册。我们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了弥合这些差距,比如一些国际专家和全世界的部分成员,都会提供这些服务。我们知道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疫情之下,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网络,未来的灾难也越来越多,而且气候变化也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要及时聚在一起,进行通力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这样我们可以提高大家的意识,开展一场新的应对危机的战斗。在这个论坛上,实际上大家应该重新思考我们的劳动系统如何更加有效实施,才能应对将来的危机和挑战,这也就是我们这个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主题论坛的意义所在。[ 2022-11-05 17:12 ]
谢谢何先生,下面还会有一些问答,我们也希望听到您的相关建议。中国一直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伙伴国家防灾减灾的合作,崔鹏院士还有一个观点没有展开,请您继续分享。[ 2022-11-05 17:12 ]
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国家都是自然灾害的易发区域,灾害很重,平均而言自然灾害的损失是世界平均损失的两倍以上,人员伤亡更多了,特别是南亚地区人员伤亡更高,所以自然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2022-11-05 17:14 ]
中华民族生于忧患。自古以来在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非常多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在中国政府和中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自然灾害风险认识、防灾减灾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的防治模式、技术以及解决方案。中国政府秉持着大国责任,积极地促进防灾减灾领域国际合作,应急管理部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建立“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机制,同时在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比如尼泊尔地震、巴基斯坦洪灾、汤加火山,印尼海啸等等灾害中,中国在重大世界自然灾害中也有专门的救援队伍参加,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想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在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的实施和区域落地方面,在联合国2030发展目标的实现方面都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作出了中国自己的贡献。[ 2022-11-05 17:15 ]
从国际来讲,刚才前面两位专家都谈得非常好,我们每一个国家面对自然灾害都不会独善其身,特别是涉及到上下游的国家之间要加强国际合作。在这里有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的机制;二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三是进一步探索对于跨境灾害的信息共享和联动防灾机制。[ 2022-11-05 17:16 ]
三一重工参与了很多国际救援行动,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因为时间原因我们请三一重工向总给我们讲述一下给你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国际救灾项目,它最能集中体现三一重工在国际救援中曾经发挥的作用。[ 2022-11-05 17:17 ]
就举一个案例,就是智利铜矿的救援,33名矿工埋在700多米的地下空间,打通通道后需要一台大型起重机加救生舱,能够把一个人从地下提上来,它使用了三一400吨的履带式起重机,2010年8月4日到2010年10月15日,两个多月的时间33名矿工全部生还,创造了世界救援史上最深的矿井深度救援并且全部幸存的奇迹。这就是设备的力量。为此智利总统还接见了我们的负责人,还到我们这里进行实地考察,这样的案例比较多,随时都可以看得到。[ 2022-11-05 17:19 ]
公羊会作为社会救援力量杰出代表参与多项国际救援故事,也请何会长给我们讲一个印象最深的事情。[ 2022-11-05 17:19 ]
社会力量的能力不能过度夸大,境外救援非常复杂,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从我们奔赴台湾,开展在花莲的救援一直到在尼泊尔、老挝、泰国、厄瓜多尔、非洲的莫桑比克,我们最想传递的声音是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可以和全世界的朋友做生意;在朋友有困难时,除了国家的援手还有民间的援手,这也是展现大国情怀的一种方式。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年要坐两个跨洲际的航班来到南美厄瓜多尔。这个在赤道地区的国家发生了地震,我们做得非常有限,但是我们去了中型到轻型的队伍,在当地华人华侨的努力下做了很好的保障。他们国家对我们非常友好,总统也接见了我们。我作为一个留学生,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将来中国人给世界留下这样一种友好的形象,我觉得这也代表了我们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更多的是实际能力展现。[ 2022-11-05 17:23 ]
下面请郑国光秘书长结合您的工作和实践给我们也阐述一下您的观点吧。[ 2022-11-05 17:23 ]
自然灾害没有国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共享防灾减灾经验和智慧,这些年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的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为国际救援来说,20年前,我们组建的第一支中国国际救援队参与了16次国际地震救援。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我们又组建了第二支中国救援队,应该说在亚太地区是唯一拥有通过联合国测评的重型地震救援队伍的国家,我们有两支通过的国际救援队。[ 2022-11-05 17:25 ]
这些年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救援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我们参加的许多国际救援行动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赞誉。同时国内民间的救援队伍这些年来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救援,刚才公羊队的队长也讲了,其实我们在海外的企业也参与了许多次所在国的救灾救援,展现了中国的形象。我觉得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企业,民间救援队包括政府的救援队主动参与了许多国际上的人道救援活动,而且我们现在救援装备的援助,人员的培训也越来越多。我们和联合国减灾办,和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等国际组织合作越来越紧密。从我的工作经历来看,在气象领域、在地震领域,在综合减灾救援等领域我们和很多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装备的援助、人员培训、信息共享、国际救援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2022-11-05 17:26 ]
中国的装备,中国的人员培训,中国信息的共享,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很好的赞誉。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刚刚说到应急减灾卫星已经投入使用,我们在全世界风险监测和调查评估等方面都可以运用我们的成果。包括我们正在开展的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我们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也取得了很多经验,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共享。另外,中国政府和各部门一直支持联合国减灾办和人道主义事务部协调办公室国际组织在全球的防灾减灾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应急管理领域的活动,刚才徐部长已经列举了很多例子,特别是发起了共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我想这个合作机制能够帮助广大的“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其他的国际组织,共同为全球的防灾减灾救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2-11-05 17:27 ]
同时,我们在多边合作、双边灾害领域应急管理的合作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高度重视,他特别强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自然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特别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要坚持国际合作,协力推动全球自然灾害的防治。[ 2022-11-05 17:29 ]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坚持,推动建设五个实践,也为推动我们应急管理领域和防灾减灾领域合作指明了一个方向。下一步我们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坚定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共同落实好“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国际合作的机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努力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挑战,为落实贡献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案,着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明天正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会,它将会研究全球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共同应对全球自然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挑战,我相信这个会议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2022-11-05 17:35 ]
谢谢郑秘书长,时间原因我们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八位嘉宾共同思考一下,用一两句话来对新格局下提高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建议,首先请线上的马可·托斯卡诺和何祥兴先生对国际社会在新格局下提高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您的一两点建议。现请马可先生。[ 2022-11-05 17:36 ]
感谢各位给我这次机会。刚刚我没有讲到经验的分享,我们认为本土化的经验落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很好的框架,很多的自然灾害是有本土特点的,我们要结合自己的能力进行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应对当地的紧急状况。比如中国有自己的应对特色,通过机械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员培训。我们认为从这样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好提升我们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所以我们认为本土化的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感谢各位的聆听。[ 2022-11-05 17:36 ]
再次感谢各位给我这次机会进行分享,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具有干货的分论坛。我认为从文化上我们要建立防御措施和防御系统,未来我们要更多地实施国际合作,从国际层面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在这里我们分享的是全球的使命——如何减少灾害、预防灾害,这是全球话题。再次感谢大家跨国界的努力。[ 2022-11-05 17:38 ]
感谢两位先生对论坛所做的贡献,因为时间原因请何军会长,从您那里开始,用一两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主题分论坛。[ 2022-11-05 17:38 ]
借用联合国的这位马可先生所说的,其实在灾害面前人类是合作的,是一个共生体,从国家层面中国提供解决方案包括气象卫星等等能力,这样的民间力量应该成为模块化的组织,更多的模块组织在灾难面前会成为无形中的救援队,是更有作为的力量。[ 2022-11-05 17:40 ]
应急装备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走数字化转型之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好全灾种、大应急体系,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也要为此提供强大的设备及服务保障。谢谢。[ 2022-11-05 17:40 ]
应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弘扬防灾共治、抗灾互救、救灾互帮的优秀文化,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让生产更安全,让社会更安定,让民众更安康,让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更安居。[ 2022-11-05 17:41 ]
打造城市安全“防、诊、治、应”技术体系,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2022-11-05 17:41 ]
面对自然灾害这种人类共同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共建安全、人性、绿色的宜居地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11-05 17:42 ]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坚持风险防范为先,坚持国际合作共推,坚持社会力量共助,坚持科技信息化支撑,协同共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更好地保障高质量发展和国泰民安,共创人类更安全、更美丽的未来。[ 2022-11-05 17:42 ]
提高应急管理体系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一个重大关口。刚才台上6位嘉宾和线上2位国际嘉宾都从问题出发,体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展现了善作善为的责任担当。在这十年发展当中,“应急人”在捍卫人民安全的战线上始终走在前列,在守护国土安全上始终走在前列,在促进世界有序安全治理上始终走在前列。在新的征程当中,应急管理使命更光荣,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它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也相信“应急人”会以更加主动奋进的精神为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实现“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2022-11-05 17:45 ]
今天的论坛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嘉宾,感谢两位线上嘉宾。谢谢大家。[ 2022-11-05 1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