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潜心治学营造良好学术生态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让“冷门绝学”焕发活力?
赵东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冷门绝学”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多项专项基金和扶持计划,如设立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还成立了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以加强“绝学”、冷门学科建设。
作为从事冷门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取得成果和突破,焕发冷门学科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科建设,以及本科生、研究生这些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使“绝学”有继。此外,“冷门绝学”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整合不同学科资源、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其繁荣和发展。
王科杰:在我看来,从事冷门学科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将自身的研究,与国家、社会所关注的重大问题相结合,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发挥自身才干。
曲强:我希望国家一方面加大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与公开力度,让尘封的典籍资源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应破除明清时期西域历史“敏感”的刻板印象,纵深推进该领域研究,这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掌握学术话语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江俊伟:甲骨学、金文学等虽说是冷门学科,但百余年来的学术史揭示,一直有一群人在这个领域默默耕耘,不求回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毋庸讳言,让“冷门”不“冷”绝非易事。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培育摒弃功利主义的学术生态,使师生能够潜心治学,从基础工作入手,循序渐进地深入“冷门绝学”领域。这一过程既需要理念的转变,更离不开实践的坚持。
我常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通过解析构形、源流等鲜为人知的文字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冷门绝学”的研究兴趣。当然,这种启蒙教育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希望国家能继续加强甲骨文、金文电子全文资料库的建设。便捷的资料库查询、更好的使用体验等,都可以拉近古文字与广大学子乃至大众的距离,让人们体会到认识古文字的乐趣。
期待广大高校、博物馆等相关机构能创新宣教方式,例如借鉴近年来三星堆文化推广的成功经验,通过短视频、互动展陈等多元化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古文字学与中国上古史研究,为“冷门绝学”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