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Introduction
原本并不耀眼的房企“国家队”成为2016年楼市大放异彩的明星。去年拿地支出前15名的房企中,由央企和国企组成的“国家队”占据8席,16个拿地总额超百亿的巨无霸项目中,有9家花落“国字头”。许多人还能依稀回想起2010年国资委曾发布一纸公文,要求多数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当时被板子打中的央企多达78家。时近7年,央企并没有在楼市偃旗息鼓,反而似乎愈发活跃。
国资委“退房令”沦为一纸空文
决策层多次要求央企退出竞争性行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除了“退房令”以外,尽管鲜有具体谈及多数央企应退出房地产业的明确要求,但从多个文件中都可以找到决策层对于央企定位的态度。
2015年7月2日至8月30日,中央第一巡视组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进行了专项巡视后,剑指“多家单位对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置若罔闻,项目开发禁而不止”的问题,被视为最严厉和直接的一次出手。[点击详细]
“退房令”沦为空文 多数央企未执行
在2010年“两会”期间,央企一天造出三个“地王”引发舆论哗然,3月18日,国资委就力排众议,坚决抛出“退房令”,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只留下16家主业为地产的央企。
但仅仅一年后,这个允许涉足房产业务的名单从16家增加到了21家,5家新获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中就包含了在之后的2016年有较大扩张动作的鲁能集团。名单的悄然扩容暗藏着国资委与央企的博弈,也预言了日后执行的艰难。2012年以后就鲜有央企大规模清退的举动,只有零星的股权转让或协议出让项目出现。莫非清退行列中的央企与决策层打起了太极?[点击详细]
央企“退房令”为何失灵
央企转让房地产业务效果不理想
“退房令”出台以后,国资委和一些涉房央企本是想认真执行的,多家央企提出了转让房地产业务的计划,且进行了公开挂牌转让。但由于种种原因,转让成功的企业非常有限,有些央企甚至把转让价格放在了1元,也没有能够转让成功。原因就在于,资产与负债并不对等,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些央企的房地产业务。也正是因为转让效果不理想,也直接影响了其他央企的退出热情。时间一长,也就不了了之了。[点击详细]
央企为何不愿退出房地产业务?
从表面上看,由于“退房令”没有时间表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政令本身存在的法理约束力问题,导致了央企退出楼市的步伐缓慢。但从深层次来看,则是因为房地产业务已经成为不少央企的重要利润来源,一旦全面严格执行“退房令”,业绩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利润也会大幅下降,所以央企不愿意、监管部门也不大会逼迫非主业房地产央企全部退出房地产业务。这也再次证明“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点击详细]
央企应成为房地产调控的助手
地产央企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
有人认为,央企也是企业,从市场经济主体的角度来看,央企逐利房地产市场的行为是合理的。
但也有人认为,央企并不只是市场经济主体,还承担着很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其经营行为不能单纯按市场规律而为,应该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调控。[点击详细]